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席聪聪 记者 蒋雨彤
9000多年前的南方村落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人类又是如何繁衍生息?最近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浙江仙居下汤遗址,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仙居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至今已累计发掘2250平方米。其文化层包含上山文化(距今约10000-8300年)、跨湖桥文化(距今约8300-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好川文化(距今4500-4000年)4个阶段,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连续发展的重要实证。
仙居下汤遗址中心地层剖面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该遗址被称为早期南方村落的“化石”和重要样本,因为它重点揭露了上山文化中、晚期聚落的布局与演变。遗址中西部为相对独立的中心台地,外围围绕着十余座人工堆筑的土台,再外围则是环壕,呈现出“中心台地、外围土台、环壕”三重聚落结构。中心台地上发现上山文化中期房址、食物加工场、磨盘储藏坑、沟渠等遗迹。房址与食物加工场侧畔的沟渠,让“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跃入眼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仙居下汤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仲召兵表示:“这揭露了一处距今9000年左右南方地区村落的图景。从结构上看,其是目前最清楚、最完整的一处,对于了解当时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参考。”
仙居下汤遗址聚落结构示意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仲召兵介绍,在仙居下汤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磨盘,上面有残留物的痕迹。他们通过对于磨盘及残留物的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当时的饮食,“吃的植物类以稻米为主,还发现了骨骼,包括猪、鹿、鱼等,可以说非常丰盛”。
到了上山文化晚期,中心台地上出现了红烧土“广场”遗迹和集中分布的器物坑。仙居下汤遗址是目前出土器物坑数量最多的上山文化遗址,仲召兵重点提到了其中一处。他说,“这个非常特别的器物坑,打开之后是一个大缸,清理发现有15件陶器,这是上山文化遗址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让考古人员感到意外的是,在中心台地外围东部的土台上还发现了3座上山文化晚期高等级的墓葬。墓坑长2米左右,随葬陶器较多,均在20件以上。从随葬品的数量分析,这些墓葬等级较高,说明距今9000年左右的上山文化社会已经出现社会分化。
仙居下汤遗址发现的高等级墓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稻作农业经济支撑下的复杂社会结构形成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如距今6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下汤遗址的发现将社会分化起点推前,说明长江下游地区社会组织复杂化的进程可能比预想更早。
上山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截至目前,浙江省内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4处,形成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的遗址群。
1月,国家文物局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包括仙居下汤遗址在内的最具代表性的6处上山文化遗址成功入列,获得申遗“入场券”,标志着上山文化遗址群正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程序。此次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仙居下汤遗址考古工作乃至整个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增添更多信心。
“遗址分为上山文化的中期和晚期,彼此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考古工作还要继续进行,没准还会发现更多现在不知道的东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他们将进一步归纳总结上山文化的突出普遍价值,为申遗做更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