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博物馆奇遇记

发稿时间:2025-05-16 11:02: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5月18日将迎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如今的博物馆,已不再是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隧道。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中小学生踏入其中,开启探寻知识与美的奇妙旅程。博物馆里,那些静静陈列的展品,宛如一位位无声的讲述者,通过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与探索的脚步,将古老的故事、灿烂的文明,以生动鲜活的方式重新演绎,让历史的脉搏在新一代的心中有力跳动,也为他们的成长之路,铺就一层深厚而绚丽的文化底色。

  青花与霁蓝:千年瓷韵里的文明密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初二(4)班 贠涵

  指导教师:谢宝琴

  我站在时间的河畔,看着五千年的故事奔流不息。

  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周二。国博穹顶下,时光化作幽蓝的长河,千年光影如粼粼水波,在罅隙间筛落,碎成满地流淌的诗行。那些静默的文物,正等着与我在平行时空里对话。指尖轻触冰凉的玻璃,我在研学里开启了这场博物馆奇遇记。

  “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听见这名字,仿佛听见了郑和船队的罗盘在釉色下轻响。那素雅的墨蓝渗透出熏黑的沉稳,圆润的肚子与细长的脖颈相映成趣。花草缠枝,葳蕤茂盛;白浪滔天,青龙回首。

  当伊斯兰扁壶的弧线遇见中国的陶土,当西亚染料融入青花的笔触,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就此启程,见证着“厚德载物”的东方智慧:不是征服,而是包容;不是掠夺,而是共享。当我的影子与展柜中扁瓶的投影重叠,我忽然懂得,真正的大国气象,是如大海般接纳万流的胸襟,是让不同文明在交融中绽放光彩的从容。

  这时方知,之前我去博物馆,只看了个热闹。拍照打卡、文创产品又如何?文物背后的故事,曾记否?格物致知,才是博物馆的精髓。

  错落有致的展柜中,我瞥见了另一抹蓝:配以金线勾彩芭蕉叶、衬以绿叶粉花二月荷,蓝出了云销雨霁的通明,蓝出了海晏河清的气象。“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那瓶身细微的冰裂纹,仿佛是历史的灼痕:曾静立海晏堂中,看千帆竞发的康乾盛世;也曾在列强的炮火中流离失所,一只流散漂泊海外,一只伤痕累累归乡。

  目光落处,尊耳化作一对振翅欲飞的乳燕,素白莹润的身姿,似要衔起百年前的碎梦。当自强的风帆低落,再精美的瓷器也抵不过坚船利炮;唯有如海燕般直面惊涛,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振翅翱翔。

  走出国博时,长安街的晚风带着春日的温暖,那素雅的蓝、澄澈的蓝,与天空的蓝在视野里交融,奔涌……

  漫步国博: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初三(1)班 夏雪晴

  指导教师:王莉

  阳光倾洒,我怀揣着满心期待,踏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门。这座承载着华夏千年记忆的殿堂,像一位沉稳的智者,静静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漫步在古代中国展厅,我仿佛被卷入一场时空漩涡,一头扎进历史的洪流之中。在众多展品里,后母戊鼎如一位威严的王者,独占C位。它体形硕大,周身散发着青铜独有的古朴光泽,四条粗壮的鼎足稳稳地扎根在地面,撑起一个时代的重量。凑近细看,鼎身上精美的纹饰蜿蜒盘旋,每一道线条都像是古人在与岁月对话,讲述着商周时期的繁华与荣耀。站在它面前,我不禁想象,三千多年前,无数工匠齐心协力,在熊熊烈火与滚滚浓烟中,用汗水和智慧铸就这件传世珍宝,那是一幅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

  离开后母戊鼎,我又被四羊方尊的独特造型吸引。它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四只卷角羊头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尊体,奔向自由。羊身上的纹理细腻入微,每一处褶皱、每一根羊毛,都被工匠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赞叹古代工艺的登峰造极。这件国宝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古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正沉浸在国宝的魅力中,一阵轻柔的讲解声传入耳中。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志愿者正绘声绘色地给一群小朋友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从文物的出土过程,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的辗转漂泊,再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志愿者讲得深入浅出,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惊叹声。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文物不仅仅是陈列在展柜里的物件,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每一件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与记忆,而我们有责任去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让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代代相传。

  走出国博,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一趟奇妙的博物馆之旅,就像是与历史来了一场亲密拥抱,那些古老的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化作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向我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传奇。

  在北航博物馆,种下航天梦的种子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五年级(5)班 戴新航

  指导教师:袁姝

  5月的微风掠过北航校园的梧桐大道,耀眼的阳光将“航空航天博物馆”七个字映得熠熠生辉,轻轻推开航空航天博物馆的玻璃门,我仿佛打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一扇大门。今天,我将亲手触摸人类的飞天梦想。

  踏进博物馆的大门,我的目光立刻被一架全身漆黑的飞机所吸引,这架飞机仿佛随时要冲破玻璃穹顶,飞向蓝天。听讲解员说,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61“黑寡妇”,如今,世界上仅存两架。它的螺旋桨上还留着弹孔修补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像战士胸前的勋章,闪闪发光,仿佛在讲述着惊心动魄的历史。

  在航天服展示区,我看到了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它的头盔带有金色遮光面罩,厚重的白色铠甲背后配有方形生命支持背包,航天服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标志,让人肃然起敬。“这套衣服有120公斤重呢!”讲解员的话让我突然明白,那些在太空中飘浮的轻盈身影,背后所承载的艰辛。

  最让我心跳加速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全家福”。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它们在展厅里整齐排列的样子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在冰冷的金属外壳下,火箭底部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发动机喷口,像无数双眼睛凝视着蓝天。每一代火箭外壳上都标有“中国航天”四个大字,仿佛述说着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走出博物馆,仰望天空,我觉得云朵都变成了飞机的形状。一个蓝色的梦想在我心里萌发——或许二十年后,会有一个航天工程师站在这里,给孩子们讲中国空间站的故事。

  推开时空任意门:触摸历史的温度

  北京市通州区次渠中学初二(6)班 谢明希

  指导教师:王祎晴

  当5月的风拂过日历,国际博物馆日的钟声即将在5月18日准时敲响。如今的博物馆化作一座座时空任意门——青铜器在光影中诉说往事,织锦残片在展柜里续写传奇,就连冰冷的化石都藏着亿万年前的呼吸。那些穿越千年的文物不再沉默,它们像等待被解锁的密码,正等着少年们用好奇的钥匙开启。

  记得年前在国博的奇幻之旅:跪射俑的铠甲纹路里游走着秦朝的月光,青花瓷盘上的缠枝莲纹随灯光明明灭灭,恍惚间竟像在舒展枝叶。最令人心跳加速的,是伸手触碰3D打印的青铜方鼎复制品时,掌心传来与三千年前工匠相同的铸造肌理。在AR体验区,我举着平板对准壁画,画中乐师突然抱着箜篌跃出墙面,琵琶弦上还沾着西域的风沙。

  博物馆早已成为我们的第二课堂。恐龙骨架用骨骼写满进化论笔记,古沉船货舱里的碎瓷片拼出海上丝路的航海图,就连看似呆板的度量衡器具,也在演示着古代商业的智慧。每次驻足展柜前,都像在参加跨越时空的对话——陶罐上的指纹或许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母亲,铜镜背面的鸾鸟正与镜中人交换眼神。

  这方汇集人类文明精华的魔法学院——博物馆,亲身感悟后,听见历史的回响,触摸文明的温度。

  打卡自然博物馆 解码生命奇迹

  北京市通州区后南仓小学五年级(1)班 程禄原

  指导教师:韩婷婷

  “哇!这恐龙是偷偷吃了‘巨型汉堡’吧!”刚踏进北京自然博物馆,我就被大厅中央的恐龙骨架惊得下巴都快掉地上了。它脖子伸得老长,仿佛要冲破天花板去够云朵,我忍不住踮起脚尖,和它比了比身高——好吧,我连它的脚趾头都够不着!

  怀揣着探险的心情,我钻进古哺乳动物厅,瞬间穿越到远古时代。天山副巨犀的化石像座小山,我围着它转圈,幻想自己是勇敢的小探险家,正研究这头“巨无霸”生前的故事。突然,不远处始祖鸟的化石吸引了我,它翅膀上的纹路清晰可见,我凑近了仔细瞧,仿佛能看到它扑棱着翅膀,在古老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刚从“远古时空”出来,我又掉进了“动物王国”。动物之美展厅里,狮子威风凛凛地盯着我,我壮着胆子和它对视,却被旁边大熊猫的憨态逗得哈哈大笑。那只“大熊猫”抱着竹子,圆滚滚的身子歪坐着,好像在说:“快来和我一起吃下午茶呀!”可看到濒危动物展区时,我的笑容僵住了,心里默默许下承诺:以后一定要做保护动物的小卫士!

  最让我惊喜的是人与自然展厅,这里简直是人体的“秘密基地”。我盯着婴儿发育过程的模型,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瞪大了眼睛,原来我们都是这样一点点“升级”长大的!还有那些器官模型,我边看边模仿它们工作的样子,差点被路过的小朋友当成“人体小怪人”。

  离开博物馆时,我的脑袋里装满了奇妙的故事和知识。这次冒险之旅,不仅让我见识到大自然的神奇魔法,还解锁了好多“冷知识”。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博物馆大冒险”啦!

  梦入长安 观唐三彩马俑记

  北京学校初二(4)班 翟培龙

  指导教师:谢宝琴

  暮春晦日,游雍州博古阁。檐雨如帘,苔痕侵壁,廊下诸器,皆尘封岁久。独一尊唐制三彩马俑,釉色斑驳,昂首奋鬣,鞍鞯牡丹纹若欲绽,然蒙翳于氤氲之中,恍若困于幽梦。其鬃毛微扬,四蹄蓄势而发,鞍辔缠枝纹繁,青、白、赭三色交融,虽经千年,犹具盛唐气象。

  忽觉目眩神摇,复启眸,已立于官道之侧。道旁驿马嘶鸣,细观之,乃三彩马也。然其色甚鲜,鬃鬣间蒸腾热气,釉面流光溢彩,若生也。马夫着胡服,戴幞头,腰悬蹀躞带,振缰疾呼,载缣帛疾驰而去,扬尘蔽目,余见其车辕烙印“大明宫制”,方知此乃皇室贡使。

  余惶惑赶其后,竟入长安西市。其中幡旗招展,驼铃叮当,粟特商人操胡语贩琉璃瓶,大食商贩陈乳香、没药。酒肆胡姬,琵琶踏歌。茶肆妇人,围案赏陶,着襦裙女指陶俑叹曰:“此釉色绝矣!闻匠人制蓝,取波斯青金石,经九试乃成。”余近观之,陶马腹间裂痕宛然,与阁中器物毫厘不爽。忽见一胡商持银铤求之,掌柜抚须笑曰:“此乃献大明宫之物,岂敢轻与?且匠人之心血,此马之魂魄,皆在釉彩间。”

  漏夜至窑厂,但见火光冲天,窑工赤膊挥汗。老匠抚须长叹:“上使甚急,此窑皆裂,奈何!”徒惊呼:“活矣!”果见一马踏焰而出,釉彩流霞,青如碧空,白似瑞雪,赭若赤霞。然过门飞冲,尾尖崩落。老匠抱残马泣曰:“天工神物,终难全璧。”遂取金缮之术,以生漆填缝,嵌螺钿为饰,裂痕处竟化蝶形纹,添韵其中。

  方欲近,骤见烽火蔽空,叛军铁蹄震地。百姓仓皇逃去,吏命匠人埋珍宝于地下。陶马随珍玩没,釉色渐黯。耳畔似闻金铁交鸣,妇孺啼泣。俄而寂然,唯见陶马独卧黄土,蛛网覆面,窑火余温尚存。

  历百数载,破土声,惊幽梦。陶马现,裂如网,断尾难寻。叹曰:“此马昂首向天,四蹄错落,应属盛唐‘三花马’形制,实乃贡品之绝。”遂护其入阁,匠人以古法补之,取土修损,调釉复色,历时三载,终复旧观。

  抚残片而神驰,恍见窑火千年明灭,市声鼎沸于都城,烽烟消散于荒墟。陶马无言,然兴衰荣辱,匠者精魂,皆凝于釉彩之间。纹裂如篆,乃岁月之钤印;流釉似霞,亦文明之薪传。此非独金石之器,乃乾坤浩浩,载古今之秘,承万代之思。昔者匠人抟土为胎,赋之以魂;今时观者驻足,悟之以心。物我相照,文明长流,恒然不灭,永续人间。

  ·教师点评·

  走进文明的载体 探寻文化的真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

  初中语文老师、高级教师 谢宝琴

  博物馆是历史的缩影、文明的载体,指导学生写好此类作文,需引导学生在“物”与“我”之间架起思想的桥梁,让文物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纽带。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精选文物,细致观察

  博物馆里文物众多,我们要做的是选取对自己触动最深的一两件文物,最多不超过三件,从外形、颜色、用途、历史背景等维度细致描摹。如观察瓷器时,可引导学生注意釉色的层次与变化,花纹动物的隐喻,文物自己的“经历”等。通过细节描写,让文物成为承载故事的“活物”。

  二、融入情感,书写体验

  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往往就在一瞬间,当触摸玻璃时那一股冰凉传入心间,当自己的影子与文物重叠的刹那,当听到讲解时心头不受控制的震动,这时候个人体验便与文物交织在一起,展柜中的陌生器物变成了与我们心灵共振的伙伴,此时作文也就从“参观记录”升华为“心灵对话”。

  三、探寻文化,突出主题

  这类作文不仅要写文物的外在特征,勾连自身的所思所感,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密码,如技艺传承、民族命运、中外文化交融等,最后还可以联系现实,思考文物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有益启示。

  当然,“文亦无定法”,大家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写自己是文物,跨越山海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写自己是展柜,保护着文物的每一天都成就感满满;写自己是创造文物的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为后人留下一件旷世珍宝……只要同学们能够写出具体细节和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传递自己对文化的敬畏、热爱等情怀,便是展开了一场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共鸣的精神之旅。

  统筹/谭卫平 武文娟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