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博物馆喊年轻人“做文创” 拉满情绪引领价值

发稿时间:2025-05-17 13:3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5月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在制作草编蜻蜓冰箱贴。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大学毕业之前,浙江姑娘徐琳艳习惯在不写论文的日子里反复去一个地方:成立了96年的浙江省博物馆。在博物馆界,它有很多醒目的“坐标”: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玉琮王”、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

  徐琳艳到浙博,却是为了“做手工”。这几年,她收获了各种亲手制作的“文创”:亲手修复的陶瓷碗、依据传统工艺流程自制的油纸灯笼、螺钿胸针……她见到了这家博物馆在10万余件藏品以外的维度。

  美国博物馆学家妮娜·西蒙将这样的场景描述为“参与式博物馆”——一个观众能够围绕其内容进行创作、分享并与他人交流的场所。早在2010年,妮娜·西蒙在其著作里就前瞻性地发问:“文化机构怎样才能重建与公众的联系?”时至今日,博物馆通过文创产品链接公众已经成为共识,文创被视为“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现在业内普遍认同“博物馆是有必要做文创的”,在数年探索中,该馆文创经历了“基础文创”“五感体验”“动态文创”到“立体文创”的迭代升级。

  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多年的李思琪说,如何把博物馆的主体从收藏展示的物品过渡到人,相关探讨已进行了半个世纪之久。近年来,无论是博物馆的参观者还是行业人士都发现,哪怕是在手掌大小的文创上,博物馆的体验和亲历感也有了长足进步。

  博物馆正从“物的集合”转向“人的连接”,文创的最终价值不在于销量,而在于让观众成为文化传承的共创者。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受访者供图

  博物馆在指尖“动”起来

  5月4日上午,游客们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中国非遗馆”)开馆前排起长队。9点一到,不少人直奔的不是展厅,而是入口左侧的“非遗手工艺体验报名处”,在15个常设体验项目里对比挑选,“流沙笺团扇制作”颇受青睐。

  稍后,一群孩子围着中国非遗馆5楼的几张桌子,绞尽脑汁地缠绕手上的草条。当天是立夏前一天,该馆除了常设体验项目,还举办“应时循节学非遗:‘二十四节气’研学”活动。其中一个环节,由宣化柳沟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韩建国教孩子们制作一款“立夏手作”:草编蜻蜓冰箱贴。

  该馆讲解服务处工作人员赵双侠介绍,在开发非遗体验项目时还兼顾了作品的实用性。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体验区,套色印刷出的图样被贴在挂历上,也有年画图案可用来制成冰箱贴。来体验的人上至老人,下至孩童,赵双侠还遇到过不少“洋面孔”:脱口秀博主张踩铃带着加拿大丈夫和公婆到馆,从参观变成体验,做完敦煌壁画临摹和古法制玉两个项目,花了3个小时。

  “(传统)文创能批量生产,而手工制作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更有温度和感情,而且有真正对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理解。”赵双侠说。

  徐琳艳几乎逛遍了长三角地区的博物馆,发现其中不少都在探索制作体验,“每回都能有东西带回去收藏”。在她看来,自制过程中产生的瑕疵反而是识别“独一无二性”的特征。

  她最喜欢一次在浙江省博物馆“修文物”的体验,那次活动联合中国美术学院,以浙博的一件文物南宋龙泉窑青瓷斗笠碗为原型,教观众修复陶瓷。她完成的作品有一处“崩得很厉害,轻轻一碰就会掉”,但她说很享受用胶水黏合碎片、用石膏填补小瓷碗的过程。

  苏博夜校学员在使用古籍碎片制作“锦灰堆”。受访者供图

  年轻人到博物馆满足“美育”需求

  一名女孩在南京历代云锦博物馆给帆布袋上色时“过程艰辛”,由此对云锦织造匠人更加佩服。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各种蕴含苏州文化元素的卡通刺绣通过自由拼贴的方式制作成个性化文创礼品。从事平面设计的25岁女孩詹倩雯为收纳袋挑选水煮蛋、太阳、蔬菜和水果的刺绣“贴贴”,店员用熨斗加热固定、喷上香水,她收获了“充满健康活力氛围”的定制文创。

  李思琪告诉记者,“愿意给孩子花钱”的消费习惯导致亲子项目在市面上更常见,有的年轻人想报名感兴趣的活动,却发现有年龄段限制。她担任团队“老活新作”的课程总监,团队里一群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年轻创业者、讲师们一直在思考,年轻人应该到哪里才能满足自己的“美育”需求。

  从2024年8月起,苏州博物馆尝试用一种新方式延时开放,和“老活新作”合作推出“苏博夜校”,在夜场时段面向成年观众开设系列艺术与非遗课程。课程通常先在教室里进行知识先导,再去展厅做40分钟左右的讲解,然后回到教室完成“手作”。

  李思琪介绍,针对一些“几个月后就会撤掉”的特展开发课程,或许没有办法重复开课,但“老活新作”团队不想让游客“错过精彩内容”。在“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展”期间,夜校配合开设了书画装裱课程,通过讲解让学员理解装裱自身也有审美逻辑,再去完成一件“锦灰堆”作品。这是一种起源于元朝的艺术形式,用书画残片构成新画面。课程结束后,有学员觉得过程“很疗愈”,几个小时没有碰手机,焦虑情绪得到了放松。

  李思琪说,动手做出这些作品,是“直接和文物发生连接的方式”,它们不再冷冰冰,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就像一名学员是在制作螺钿书签的过程中才知道“螺钿有多薄”,每件工艺品背后要付出多少精力。

  “原汁原味”是中国非遗馆对体验课的研发要求。赵双侠提到,观众制作作品前,每一个项目的教学都要追溯到其技艺、发展历史、特点等。一些体验受到场地、成品等多因素限制,比如龙泉青瓷无法现场烧制,所以在馆内体验的环节是拉坯造型,“不管是体验其中几个环节,都要保证每个环节是‘原汁原味’的”。

  李思琪说,苏博夜校的讲师们一直在平衡,一方面希望简化课程以提高成品率,另一方面又想让学员获得完整体验。比如,“老活新作”团队的艺术总监戈凌峰负责的洒金烧箔折扇课程里,学员在穿插扇骨时“容易开始焦躁”,团队曾讨论过换成团扇,但考虑到展品和课堂都落在折扇,最后没有取缔,而是准备了更多辅助教具帮助学员制作。

  徐琳艳在浙江省博物馆完成的文创作品。受访者供图

  文创不仅挖掘情绪价值,还应有价值观的引领

  拆开包装,一铲一铲地剖开土层,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等一件件“微缩文物仿制品”都有可能“出土”。结合了盲盒逻辑和互动体验的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2019年问世,在2020年迎来线上线下“卖断货”的热捧。

  “考古盲盒是河南博物院研发的现象级产品,它的互动性在于消费者主动去发现其中有趣的地方,这和博物馆组织的课程、研学不同。”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介绍,“动态文创”注重和消费者的沟通,已经推出49款产品,有不少消费者还来河南博物院问,能不能讲讲盲盒里的文物背后的故事。

  河南博物院“豫来遇潮”品牌还和全省的博物馆联合开发产品。比如,为周口市博物馆设计的一款传拓盲盒,其原型“百忍图赞”石碑原本放置在博物馆仓库里,但随着盲盒走红,许多游客、网友都希望亲眼见见这件彰显家风文化的文物,最终它被陈列到展厅。

  宋华认为,现象级产品会带动一个品类的火爆,在博物馆文创领域“每年的现象都不同”。在考古盲盒之后,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毛绒玩具、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也都风靡一时。

  “文创不仅要挖掘青年群体的情绪价值,还要有价值观的引导。”宋华记得,考古盲盒刚推出时,一些年轻人“挖”到仿制古钱币,觉得没有青铜、玉器等镇馆之宝的仿制品“值钱”。于是,河南博物院举办博物雅堂沙龙分享,引导年轻人了解钱币文化和背后的故事,还推出了钱币巧克力。

  目前,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常态化举办沙龙,针对文创新品,告诉观众灵感如何产生、如何经由设计师的手进入大众日常,还会组织去文创工厂、工作室现场参观交流。

  “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提供教育项目、与周围社区发生关系的责任。”李思琪说。她从纽约大学毕业后做艺术品交易相关工作,2019年回国后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在这些年,她看到很多积极的变化,比如,很多博物馆开始按照年轻人的逻辑,在展厅内设计“剧本杀”。

  她在和博物馆合作时,也能感受到更多理念上的合拍和支持。在和良渚博物院合作定制“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的讲解时,“老活新作”团队得到了很大的自由度。他们尝试抛除“把文物从头讲到尾”的通讲方式,分4个角度切入汉代人的日常生活。至于苏州博物馆为成年人专门开设博物馆夜校,“这是多年前我没有办法想象的事。”李思琪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蒋肖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7日 04版

责任编辑:王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