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笔友计划”让梦想在笔尖生长
发稿时间:2025-07-08 10:2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①河南省临颍县的孩子们收到信件后合影留念。②河南省临颍县固厢乡工作人员将信件分类。③河南省临颍县固厢乡孩子们的回信。④北京4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来信。本组图片均由李思源拍摄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你有多久没有提笔给亲友手写书信了?在信息奔涌的时代,一封手写的信笺,承载着怎样的重量?
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固厢乡,一场跨越山河、连接象牙塔与乡土间的“青春笔友计划”,正用最质朴的方式,为80名乡村学子的心田,悄然推开一扇窗,点亮一盏灯。
这不是普通的书信往来。
“青春笔友计划”得益于一名叫俞寅威的选调生,现任临颍县固厢乡党委副书记。他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任教研硕20党支部书记、班长等职。
作为一名选调生来到基层,俞寅威发现一些孩子存在缺乏鼓励和正确引导等情况,于是决定对接北京各高校,通过书信来往为孩子们开辟一个倾诉和学习的渠道。他联系团临颍县委,发起“青春笔友计划”。
在俞寅威的多方对接和固厢乡团委的精心组织下,今年年初,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75名优秀学子,主动“认领”了这份温暖的使命。他们铺开信纸、提起笔,将远方的星光,传递到远在河南乡村的弟弟妹妹们的手中。
裂缝中的光,带我重返校园
曾雨橙的世界,曾一度黯淡。高考后的她,曾因寝室矛盾陷入迷茫选择了休学,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年龄已超出此次活动要求的她,成了下坡村两委工作人员心头放不下的牵挂。
“这孩子,需要有人拉一把啊。”情况特殊,固厢乡团委决定破例。一个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训练的清华大学志愿者姐姐,成为曾雨橙的“专属笔友”。
最初的几封信,字里行间是小心翼翼的试探和深藏的苦闷。清华大学姐姐没有急于说教,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温暖的笔触分享校园的包容与美好,用专业的知识引导曾雨橙纾解心结,更传递着一种无声的信念:“你值得被看见、被倾听,你的未来依然广阔。”
固厢乡和下坡村的乡村干部也同步行动,一次次家访,一句句鼓励,成为信笺之外的坚实依靠。
终于,阳光穿透了阴霾。在信中积累的勇气,在现实中汇聚成力量。曾雨橙攥着最新的回信,作出了重返校园的决定!
那封曾承载着迷茫的信纸,如今成了她重新出发的通行证。
追星?不,是追光!
谷丽珂的书桌上,曾贴满了偶像的海报。追星,占据了她大部分的心思。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劝了几年,收效甚微。
直到她收到了匹配的北京大学志愿者姐姐的信。
信中,北大姐姐没有否定谷丽珂的热情,而是分享了自己也曾有过的“偶像情结”。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我们究竟在追什么?是靓丽的外表,还是光环背后那种为目标不懈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
“姐姐,你说得对!偶像的光芒,应该照亮我自己的路!”谷丽珂在回信中写道。她把海报小心收好,把那份对“光”的向往,转化成了书桌上的台灯。
学习,重新成为谷丽珂的主旋律。她的父母惊喜地发现,那个曾经沉迷追星的女儿,如今谈论更多的是未来的目标。
“我们说了几年都不顶用,北大的同学几句话就点醒了,真是神奇!”谷丽珂爸爸感慨万分。
“人大红”练习册,暖了心、鼓了劲
韩东的外语学习有些吃力。在第一封寄给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志愿者的信中,他有些忐忑地吐露了这个烦恼。
韩东万万没想到,回信不仅带来了满满五页纸的英语学习“秘籍”,还附赠了一份沉甸甸的惊喜——一本崭新的、印着人大鲜亮校徽的英语练习册!册子扉页,贴着一张俏皮的贴纸,上面是志愿者哥哥龙飞凤舞的字迹:“请用它练好你的写作!用完和我说!管够!”
“看到那个校徽,还有那句‘管够’,感觉心里一下子被填满了!”韩东捧着这份特别的礼物,爱不释手。
这本带着“名校温度”的练习册,仿佛有了魔力。韩东说,每次翻开它,笔尖划过纸页时,都感觉远方有一位大哥哥在为他加油,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一本练习册,成了连接梦想的桥梁。
乡音回响:梦想在笔尖下拔节生长
固厢一中校长田颍涛是这场“纸上奇迹”最热忱的见证者之一。
固厢一中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在固厢一中的校园里,有32个孩子正通过信笺,与远方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进行着对话。
田颍涛欣喜地发现,参与“青春笔友计划”活动的孩子们,眼神更亮了,谈论未来时语气更笃定了,作业本上的字迹也仿佛注入了新的力量。
作为活动发起人,俞寅威每次都会亲手送出这一封封承载着希望的信件。“我们对接优秀大学生,就是想为乡村孩子们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注入一束光,点燃一个梦。”俞寅威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未来的期许,“我们深知,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成长更需要细水长流。因此,这项活动不是一次两次的温暖传递,而是一场我们决心坚持下去的‘长期约定’。”
俞寅威说,关爱“一老一小”是让他最有幸福感的一项工作。
据了解,为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农村幸福院的闲置问题,俞寅威设计出“一地两用”的运营模式,邀请返乡创业大学生在幸福院的基础上创办养老院。幸福院由村集体运营,免费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养老院由第三方运营,提供专业的养老护理。这种模式盘活了村集体土地资源,在第三方机构协助下,农村也能定期开展送戏下乡等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为了丰富农村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俞寅威组织开展了多项亲子活动,孩子们在美育活动中学习扎染技艺,在交流活动里聆听学习方法,在趣味运动会上领悟团队精神。
每当看到老人们在幸福院里悠闲地看戏,或是孩子们在操场上自在地奔跑,俞寅威总会感到一阵温暖。走在村子里,经常会听到群众热情地打招呼:“俞书记好!”或是孩子们开心地喊道:“大哥哥好!”看到他们的笑脸,俞寅威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值得的。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都关乎民生,虽然困难重重,但既然选择了,就要扛起这份责任。”俞寅威说。
让信鸽永远飞翔
临颍县固厢乡的这场“青春笔友计划”,连接的是北京75名大学生与漯河临颍80名乡村学子,是一次充满温情的创新实践。
团临颍县委书记侯嫡表示,“青春笔友计划”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改变证明,即使在数字洪流中,传统书信承载的温度、深度和期待,依然拥有无可替代的力量,“它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荡起希望的涟漪”。
一封书信,一份牵挂,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团漯河市委书记李纪说,这“75+80”的双向奔赴,正是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服务祖国发展的生动注脚。愿更多的书信架起心桥,让更多的梦想在爱的传递中扬帆远航!
(文中曾雨橙、谷丽珂、韩东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张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