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村舞”:舞出新时代农民新生活

发稿时间:2025-07-09 09:40: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黄河岸边,田间地头,灯光璀璨,欢歌笑语。

  7月6日晚,宁夏灵武市梧桐树乡杨洪桥村一片欢腾,“大地流彩·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村舞交流展示活动”在这里圆满落幕,全国28个省区市的村舞爱好者们从四面八方奔赴村舞舞台。人们伴随着热情激昂的音乐,手拉手围成巨大的同心圆,尽情地舞蹈、歌唱,将欢乐和活力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舞台上的音乐声与舞台下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这片古老的土地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两天时间里,37支参赛队伍各显神通,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安徽代表队的《花鼓敲响幸福年》用欢快的花鼓节奏敲响了幸福的节拍;宁夏中卫代表队的《红果红出大中国》以枸杞为灵感,舞出了丰收的喜悦;宁夏灵武代表队的《盛夏的甜蜜》用轻快的舞步描绘出夏日的甜蜜与美好;广东代表队的《乐韵岭南·灯舞欢歌》将岭南风情与灯光舞美完美融合,展现出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村舞,作为“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系列活动之一,是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创新推广的“村字号”体育品牌活动代表。它以“律动和美乡村,舞出精彩生活”为主题,分设“三农”风采组和“三农”情怀组两个参赛组别,包括“舞出时代风”乡村舞蹈和“舞出中国味”乡村传统体育两个项目,涵盖广场舞、武术套路、太极拳、气功、八段锦、舞龙舞狮、花样跳绳、花毽、空竹等多种形式。

  “我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做梦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登上全国大赛的舞台,太开心了。”演出结束后,灵武代表队队员刘淑萍还难掩激动心情。

  在灵武市梧桐树乡,几乎村村都有广场舞队伍,并连续举办了九届广场舞大赛。此次,为了迎接全国和美乡村村舞交流展示活动,梧桐树乡从各村选拔出主力队员,组成梧桐金穗舞蹈队,将该乡“名特优新”农产品——沙坝头西瓜的种植、生长、丰收等情景融入舞蹈动作中,让表演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

  重庆荣昌区代表队的《桐子花开春风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绿相间的服装上点缀着淡粉色的花朵,队员们舞姿翩跹,动作刚柔并济、一气呵成。

  “在荣昌区,约有130个村子普及了广场舞,参与者达2万多人。我们白天干农活,傍晚就集中在院坝上排练。”队员赖泽英说,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将家乡的热情带到宁夏、带向全国,队员们排练得都很认真。

  贵州代表队带来的作品是《飞向苗乡侗寨》。在这支全农民阵容的队伍中,有的队员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我们虽然都是农民,但因为苗族有传统的舞蹈根基,男男女女都能跳上一段,大家闲来无事,就组成了广场舞队伍。”今年61岁的刘昌玉说。

  今年26岁的维吾尔族姑娘热孜古力·热合曼和姐妹们组成新疆库车市“龟兹乐舞”舞蹈队也前来参赛。她们从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汲取灵感,精心编排了乡村舞蹈《洒满阳光的库车》,生动地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村舞不仅能够激发农民朋友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更能传递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更多动人的乡村故事被看见、被听见。”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舞蹈队的参赛选手梅周成说。

  活动期间,灵武市还配套推出乡村振兴成果展示、“中国村舞图鉴”主题展览、“农耕物语·乡土风物集”乡村市集等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宁夏滩羊、八宝茶、灵武长枣等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余“赶大集”“看影展”“扫图鉴”“品村宴”“玩共创”“赏非遗”,近距离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与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息。

  参与此次展示活动的国家级裁判员孙威表示,村舞以广场舞为主要表现形式,扎根乡村,紧贴农民,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次村舞交流展示活动就是要将广场舞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打造成乡村艺术文化“磁场”和农民风采展示平台,让广大群众在村头溪边、田间地头、集市广场韵律舞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为推动农民体育活动与农产品展销、乡村旅游相结合,本次村舞活动还同期举办了村舞共创营、非遗民族秀、乡土风物集、乡村振兴成果摄影展、中国村舞图鉴科普互动等多元体验项目,吸引上万人次参与。在梧桐乡野自然生态旅游度假区设置的83个展位,汇集展示了宁夏22个县市区的300余种特色美食农特产品。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品尝到宁夏特色小吃,也能买到宁夏枸杞、莎妃蜜瓜、沙坝头西瓜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当“伴手礼”。

  体育搭台,文化唱戏,产业赋能。近年来,从“村超”到“村BA”,从“村跑”到“村舞”,一系列“村”字头文体文旅活动持续火爆,展现出一幅幅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乡村振兴图景。

  灵武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刚表示:“乡村体育赛事既是文化盛宴,也是发展引擎。它不仅激活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更通过‘体育+农业+文旅’的模式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

  本报记者 王东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