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工位之外,音符共鸣

发稿时间:2025-07-11 10:2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最近,新一期“放歌青春”联合创作营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开营。导师、音乐人李轶哲接过学员名单时,心中一动:卫星工程师、律师、物理系博士生、大学教授……与传统的音乐人不同,这一次,不少跨界学员因为对音乐的热情而汇聚于此。

  “这份名单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李轶哲感慨道。此次创作营由团北京市委、中国青年报社、北京市团校联合腾讯音乐人、TME音乐学堂举办,为来自各行各业的“斜杠青年”搭建跨界合作、碰撞灵感的音乐舞台。

  职业底色里的旋律

  在分享环节,航天五院503所工程师张毅风(笔名)的故事引发了共鸣。他的音乐创作历程,始于航天任务的紧张间隙。“改参数到凌晨,一段旋律突然钻进脑子里,这是我创作的常态。”

  张毅风入职不久,便赶上院里征集建团百年歌曲,当时院里甚至已准备好了外购方案。然而,当他把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写进旋律,意外让《航天新青年》成了“爆款”,还被兄弟单位争相“借用”。随后,《梦想点燃“星”时代》《扬帆起航》等歌曲相继“升空”,承载着航天人特有的严谨与浪漫。

  “航天人的逻辑思维和宏大叙事感,转化成了充满使命感的曲目,这是职业赋予他的独特音乐语言。”李轶哲评价。

  今年5月21日,看到创作营正在招募,律师郭鑫带着“半甲方”的视角报了名——毕竟平时得自己花钱找编曲、租录音棚,如今,这些专业人士成了她的同学。郭鑫的歌,带着案卷般的直白与细腻。《当事人》的歌名像刚归档的卷宗封面,《慢慢劝》的调子藏着调解桌上的叹息,就连《我要开公司》这样的“小白幻想曲”,歌词里都藏着公司法的门道。“律师逻辑遇上跳动的音符”,她笑称,“音乐是理性之外的温度,是生活的另一重回声。”

  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生杨攀琦,算是创作营里年龄较小的学员,他执着于让艰深的量子力学“歌唱”。他为系学生节创作的主题曲《量子海》,曾令文科好友惊叹:“原来物理还能如此表达!”在创作营的小组讨论中,他分享心得:“写歌,就是将抽象的物理语言,翻译成能叩击心灵的旋律。”

  为期一周的创作营里,很多来自科研、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青年创作者,带着各自独特的职业烙印,探索音乐表达的更多可能。

创作营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传统根脉与时代浪潮中“寻调”

  随着交流深入,创作营带着学员探索如何在文化根脉与时代浪潮中“寻调”。李轶哲在课堂上强调:“好的音乐创作,既要扎进个体的土壤,也要连着文化的根与时代的脉。”

  入营前,陶天然特意去了趟太庙、天坛。这位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创作者,喜欢从传统文化里找写歌的素材。两年前,他为中青报学雷锋纪念日征稿创作的歌词“我愿变成水滴涌进大海的胸膛”,灵感便源自雷锋日记中朴素的奉献热忱。后来,河南卫视春晚要首写越剧人的歌,他想起在什刹海看到的新荷、大观园里弯弯曲曲的小路、颐和园长廊尽头那片亮堂的柳色,写出“莫叹新荷才露尖角无人赏”。歌在B站上线,不少人在弹幕里刷这句词。

  李轶哲对这种结合很有感触。课间,总有人跟他聊民族音乐、非遗能不能和别的东西混着来。他觉得音乐是个好载体,这些跨界搞音乐的人,带着自己的文化底子和专业视角,写出的东西更有分量。“就像中国科学院的陈涌海教授,拿摇滚乐唱李白的《将进酒》,让老文字有了新活力,网上好多人喜欢。这就是学问和艺术撞出来的好例子。”

  时代的节拍,在学员、四川大学教授李少波的创作中格外清晰。他分享写《同根同源》时,是清晨看到触及民族情感的新闻,旋律跟着情绪一起涌来;写《追梦》时,把“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寄语谱成节奏,在上一年度创作营里拿下“最具人气奖”。新生第一堂课,李少波总会轻描淡写提一句:“我还写点歌。”他说,那些藏着时事热度与教育理念的旋律,成了课堂上鲜活的思政教材。

学员们聚在一起排练曲目。 受访者供图

  跨界的回响

  跨界创作的价值,往往在不经意间绽放。

  张毅风分享了一个意外收获:他为抑郁的朋友写《不会坠落》,本是私下的鼓励,却被QQ音乐推荐。有一条陌生留言让他记到现在:“它不能代替抗抑郁药,但让我想到了以前没想过的东西。”冰冷的代码之外,音乐成了一道暖光。

  但这条路从不是坦途。李轶哲深知这些跨界学员的挣扎:主业占据大量时间,创作只能见缝插针;缺乏资源与人脉,编曲需自行摸索,录音棚要靠积蓄租赁。梦想与现实的天平,时时需要小心权衡。

  在参加“应用型音乐创作”分享课后,杨攀琦在走廊坐了许久。首次以“独立音乐人”而非“清华学生”的身份审视这个行业,他恍然:“原来音乐创作,远非想象中简单。”若以音乐为业,那份纯粹的热爱,能否经受住现实的反复打磨?

  这份困惑,是许多跨界者心底共有的徘徊。

  创作营的分组模式,像是给这些挣扎找了个出口。律师的严谨、设计师的审美、学者的深度被揉进一个小组,学员们彼此留下联系方式,互补资源。李轶哲常被这种碰撞惊艳:“工位之外,音符在共鸣,临时组队的专业度,比想象中高太多。”不同领域的思维像不同乐器,合奏出意想不到的和弦。

  一周的营期结束,但那些被唤醒的音符与被点亮的思路不会停歇。“放歌青春”创作营结合腾讯音乐人与TME音乐学堂发起的“伯乐计划”,将让学员获得从创作孵化到舞台呈现的全方位支持,为工位之外跃动的音符,提供一个剖析困惑、激发潜能、实现价值的港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想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