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非遗“乌铜走银”给了他最渴望的尊严

发稿时间:2025-07-15 12:2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王光良在传习馆教徒弟。本人供图

  近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场名为“彩云之南·遗世瑰宝”的云南文化交流展览引人驻足。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几件镶嵌着精致银纹的器物格外吸睛——这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的作品。创作者的名字清晰可见:王光良。

  这位创作者出生于昆明东川一个普通的家庭,因先天性残疾双腿行动不便。这位昔日昆明某景区的特型演员,如今已经是“乌铜走银”传承人,他精湛的手艺跨越山海,让这项古老而独特的中华技艺在异国绽放光彩。

  乌铜走银,以铜为胎熔银入纹,时光沉淀出黑白分明的古朴典雅,源自清雍正年间铜匠岳富的偶然灵感。掌握乌铜走银技艺绝非易事,制胎、錾刻、走银(或走金)、成型……每一步都要求匠人具备极高的专注力、耐心和手上功夫。因此,这项技艺传承不易,对学习者的毅力、悟性和动手能力皆是巨大考验。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光良与“乌铜走银”结缘。

  2011年,王光良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昆明某景区扮演特型人物的经历,让他对自己的谋生技能产生了质疑。“我觉得干这份工作并不是长久之计。”王光良回忆。

  这时,昆明市残联向他伸出援手,提供3份工作让他选择。其中一份,是学习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然而,这份学徒工作初期没有收入,学习过程艰苦漫长,竞争激烈且实行淘汰制。面对现实的生存压力与对尊严的强烈渴望,王光良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就学这个了!哪怕前路再难。”他想抓住这个机会,靠一门真正的手艺改变命运。

  进入乌铜走银的传习馆,王光良才真正体会到学艺的艰难。传习馆实行严格的淘汰制,与他一同学习的,不乏经验丰富的老手。而他,既无美术基础,又无金属加工经验,起点落后一大截。

  最难的活是锻打——要用小锤子在乌铜片上精准地敲出流畅均匀的凹槽线,为后面镶嵌银丝做准备。“打得准、打得齐”,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对王光良来说却像一座大山。刚开始,他敲的线条歪歪扭扭,而其他学员的作品已经像模像样了。师傅的沉默和同伴的进步,都让他倍感压力。

  但王光良没有放弃。传习馆熄灯后,他在月光下继续练;天刚亮,他就第一个拿起工具。锤子无数次砸偏,砸在手指上,血泡起了又破,最后变成了厚厚的老茧。汗水滴在铜片上,瞬间就干了。那半年,他靠着仅有的6900元积蓄硬撑,钱花光时,还向朋友借了1300元,就为了能坚持到转正考核。

  最终,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线条从歪扭变得流畅规整,他成了那批学徒中唯一通过考核转正的人——这不仅是对他手艺的认可,更是他用坚持换回的尊严。

  多年刻苦钻研,王光良依靠手艺站稳了脚跟。凭借对錾刻工艺的深入研究,王光良创新性地提出了一项錾刻装置的改进技术。这项技术不仅使图案錾刻更加便捷灵活,还显著提升了錾刻的精细度和效率。

  2018年,王光良获评“昆明市金牌工人”,并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采访中,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就在前不久,我又评上了市级传承人!”他指着窗外说:“看,那是我靠这门手艺挣钱买的新房!”乌铜走银带给他的,不仅是生活的改善,更让他找回了自信。

  王光良所在的传习馆,现在成了很多残疾朋友的希望之地。他深知一门手艺对特殊人群有多重要。在他的悉心指导和榜样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来到这里学习。他们中,已经有不少人像当年的王光良一样,从零开始,克服困难,最终也评上了不同级别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生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他们和我一样,在这里获得增收,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事,也找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看着工作室里那些和他一样专注的身影,王光良露出了温暖而坚定的笑容。

  实习生 尹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安俐 杨月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