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亮以毛笔绘制叶画。
金鱼“游”于银杏叶上。
本报记者 陈雪柠
月黑风高夜,一只斑斓猛虎登高远眺,回首长啸;大雪漫天舞,通体雪白的宫猫在红墙前踱步,气度不凡。在叶画世界里,从花鸟走兽到人物建筑,万千风物皆由画笔呈现于一枚树叶之上。
“非遗不是复刻传统,而是在时间长河里活态传承,不断生发。”师亮家族四代传承叶画艺术,他希望将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叶画融入当代表达,激活属于中国人的审美气质,让古老艺术再次绽放。
叶画传承不是守旧
“带着叶画进高校授课,这是头一回!”7月14日下午,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堂别有意趣的中国叶画艺术体验课吸引了不少师生。
叶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毛笔或其他工具,在树叶上作画的艺术形式。师亮查询了大量资料,将叶画历史娓娓道来:两汉之际,佛教进入中国,人们开始用贝叶制作贝叶经,用菩提叶绘制佛教典故,慢慢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叶画。
“叶画要传承,但不是守旧。尤其在题材上,可以适当拓展。”对师亮而言,叶画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他拿出一枚银杏叶,上有金鱼摆尾,虽未画水,却如在水中,活灵活现。“我是胡同里长大的,鱼盆是很多北京孩子儿时的记忆。”师亮说,多年前为一个国际品牌进行中国艺术培训时,他首先展示的就是这一幅作品。
在师亮看来,一枚小小的叶子里,有中国人对美好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用画笔,描绘一片树叶的中国故事,这就是我的使命。”
两年一“叶”绘气象万千
师亮对叶画的喜爱来自童年的耳濡目染。“小时候,爷爷每年都会带我到地坛公园,那边有一排银杏树,到了深秋,我们就去找叶子。回家以后,再教我怎么处理、怎么画画。”师亮回忆,那时他喜欢看小人书,经常画刀马旦,父亲画白毛女、画狮子,爷爷还会画南湖红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烙印,而叶画的手艺就这么代代相传。
师亮介绍,叶画使用的叶子以银杏为多,北京常见的杨树叶、白蜡叶使用起来也很相宜。“我这些白蜡叶是在史家胡同博物馆门口取的,那是凌叔华的旧宅,叶子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师亮介绍,采集叶片后先要去除水分,即备好吸水性较强的书本,每两页当中放三四片,隔几页再放三四片,用厚书或砖压上,过四五天后再将叶片翻面,避免发霉。经过长达两年时间,这些充分干燥后的叶子才能使用。
与在宣纸上绘画不同,绘制叶画时要利用叶片的自然形状、色彩、纹理、茎脉、褶皱来依势作画,构图也要视所绘物体与叶子形状而定,两相协调,方有返璞归真之感。南宋陈容笔下气吞山河的龙图,绘于杨树叶上,使细节更加彰显;悠然林间的大熊猫,定格于咫尺之间,更显憨态可掬……种种形象呈现于叶片之上,别有韵味。
小小叶画讲述中国故事
长期以来,叶画不为人熟知。直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师亮与叶画初次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当时,叶画作为在雁栖湖现场展示的非遗项目之一,先后接待了31位外国领导人、120位随行官员。“泰国公主诗琳通看到我画的蛐蛐儿,说‘我们国家也有斗虫,斗的是甲虫’,我就分享了中国古代斗蛐蛐儿的民间故事,公主还拿笔做记录。”回想起当时场景,师亮心中涌起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从冬奥会开始,叶画逐渐有了知名度。师亮带着叶画在国家重要外事活动及服贸会、文博会等展会上亮相,方寸间的万千气象吸引众人目光。去年11月,“魅力北京”系列电视节目海外开播仪式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师亮受邀参加北京非遗风物展,带去了9幅中轴线主题的叶画作品。
如今,师亮常带着叶画进社区、进校园,也培养了不少弟子。更让他欣慰的是,女儿师嘉悦也打小就喜欢叶画,而且绘画自成风格,更有年轻人的想象力与松弛感,在线上线下都收获了不少粉丝。“爷爷留下的一根笔,她特别喜欢,虽然笔已经不太好了,但她每次画画都想用。”在师亮看来,叶画已深深植根于家族传承脉络中,他们希望这门古老艺术能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当代,再次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