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夏陵
发稿时间:2025-07-21 12:03: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西夏陵3号陵鸟瞰图。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图为中方代表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庆祝“西夏陵”申遗成功。新华社记者 张百慧摄
西夏绿釉鸱吻。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西夏陵博物馆展出的石雕力士支座。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西夏陵防洪墙。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日前,在宁夏银川,工作人员利用西夏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对陵区进行监测。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摄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明代安塞王朱秩炅的诗句,生动描绘了贺兰山脚下西夏陵这片神秘陵区的苍茫与寂寞。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申遗成功,西夏陵正以新的姿态进入世人视野,揭开这个被尘封千年、“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的西夏王朝的神秘面纱。
申遗成功
实证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当天受邀在西夏陵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他表示,西夏陵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更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一种具有典型的交往交流交融意义类型的增加。
西夏(1038—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民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多民族区域政权,前期与北宋、辽对峙,后期与南宋、金并立,其疆域主要包括今宁夏大部、甘肃西部、青海东北部等地,都城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西夏灭亡。
作为公元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陵墓群,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山前广袤的洪积扇戈壁荒滩上。陵区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以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陵区出土、采集可移动文物7100余件。
此次申报的西夏陵遗产区范围为3899公顷,缓冲区为40569.5公顷,总计44468.5公顷。
“西夏陵作为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物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西夏陵”申遗专业咨询团队负责人陈同滨说。
承唐仿宋
陵寝规制的传承创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西夏陵”符合世界遗产标准2和标准3,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为西夏陵完整展现了保存在历史环境中的全部规划、建筑特征,完整延续了遗产与贺兰山之间形成的视觉和精神联系;西夏陵各帝陵、陪葬墓、防洪工程、建筑遗址等构成要素,在选址特征、空间环境、位置布局、材料技术、历史功能等方面均满足真实性要求,为西夏陵突出价值形成有力支撑。
走进西夏陵区,一座座古冢身披黄土的沧桑,在连绵贺兰的掩映下沉默而庄严地矗立着。陵区分布在近40平方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戈壁上,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的特点,整体朝向基本为南向偏东,西北傍高山,东眺兴庆府与黄河,背山面水、地势高敞、面向开阔,并且各座陵的空间轴线都与贺兰山的某个山峦顶峰相关联,借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弘气势,尤以3号陵最为典型。
根据西夏陵申遗文本的描述,西夏陵采用了集中式布局,陵区南北长、东西窄,沿贺兰山的走势呈西南至东北方向延展。9座陵墓成组分布,每组2陵或3陵,其周围各有数量不等的陪葬墓。陵区北端有一处大型建筑群遗址,即“北端建筑遗址”,陵区内还有防洪工程遗址。
航拍陵墓群,可清晰看到一条隐形轴线:背靠贺兰山、面向黄河,阙台、碑亭、陵城门、献殿沿中线递进排列。9座帝陵均包含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等标准建制,形成“凸”字形平面布局。月城门阙、陵城南门屋、门阙、献殿、北门屋等重要建筑均沿中轴线分布,形成完整的封闭式庭院格局。虽然陵塔、墓穴、墓道略偏西,但整体仍保持着严谨的对称布局。这种规整的陵园体系,既承袭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了佛教元素,还创新性地融入了党项族的信仰。
“作为一个由党项人建立的多民族政权,西夏积极吸收中原汉族文化,官僚体制效仿唐宋,主流意识形态崇尚儒学汉礼,又结合民族自身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融汇创新。”杜建录介绍。
根据申遗文本中对西夏陵的专门研究,西夏陵在建筑类型方面丰富多样,包括陵城、月城、陵塔、阙台、碑亭等十余种。陵园中的城垣墙体、亭殿台基等均为夯土所筑,内以栣木为骨,部分外包砖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脊装饰着硕大的琉璃鸱吻,檐部配有瓦当滴水,这些工艺特征正是在唐宋建筑传统基础上融入了党项民族的特征。
“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丧葬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征,及其与贺兰山浑然一体形成的壮丽景观,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不同民族、不同生业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融汇与创新。”陈同滨表示。
丝路遗珍
多元文化的交融印记
西夏陵申遗文本提出,西夏陵对我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君主世系具有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陵区内发现的丰富多样的文物,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及其经由丝绸之路对中原与西域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陵区东侧的西夏陵博物馆,一件绿釉鸱吻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这件用于大型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构件,巧妙融合了龙与鱼的元素。“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实物资料,更是西夏对中原建筑文化吸收创新的见证。”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介绍。
展厅中,国宝级文物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特点突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作为石碑底座,力士紧握双拳支撑于膝,如负重物的情态栩栩如生,面部则呈现出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眼圆睁外突的胡人风貌。不同于中原文化常见的龟砆座,其造型展现出威严气势,充满力量感,是对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创新。这深刻反映出西夏对中原文化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也证实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作为文化枢纽的重要地位。
据了解,西夏陵历次考古调查、发掘的过程中,在帝陵、陪葬墓和北端建筑遗址采集、出土7100余件可移动文物。这些出土文物主要包括各建筑材料、构件类建筑材料和构件、石碑等石刻残块、陶瓷器、动物形器、骨架、马具、武器、钱币、泥塑和壁画残块以及不同材质的装饰物、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据师培轶介绍,西夏仿借汉字造字方法,创制了近6000个西夏文字。在编撰佛经、书写碑文时,西夏文字常与汉字并用,形成双语文化现象。在西夏陵的发掘中,出土了近4000块残碑,这些碑刻包含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碑刻内容涉及西夏王朝的君主世系、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历史信息。这种双语碑刻,被视为“民族深度融合的铁证”。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西夏作为丝路支点,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技术交流和物资互补关系。从西夏陵园出土的建筑构件来看,包括砖、瓦当、滴水等物品的工艺水平与中原地区不相上下,充分体现了西夏对中原建筑技术的吸收与借鉴。
西夏陵出土的丝织品有素罗、纹罗、工字绫等,多是当时织物中的精良品种。党项族原本以毛皮为主要服饰材料,随着迁徙至西北地区后逐渐转向使用纺织品。正是在中原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西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纺织业,并专门设立织绢院进行管理。
西夏陵及其出土文物作为实物例证,生动展现了西夏从建筑、文字到政治体制、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作为多民族政权,西夏文化多样杂糅,但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中原农耕文明。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杜建录说。
陈同滨表示,西夏陵展现了党项人既善于学习又坚持创新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地区之间经由交往交流而产生的多元文化交融特征,这也正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新的起点
健全长效保护机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认为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为保护该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估报告认可了西夏陵的“整体保护状况良好,监测体系有效”“所划定的边界范围合理恰当”“满足完整性与真实性要求”,认为“无论是帝陵、陪葬墓还是防洪工程与建筑遗址,均保留在原址,且遗址上保留了足够的原始构件,与遗址共同支撑其真实性”,西夏陵“与贺兰山之间的视觉联系与精神关联均得到维系”“完整展现该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中保存的建筑特征”。评估报告对西夏陵保护管理工作作出了积极评价,认为“遗产法律保护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遗产相关干预活动均受国家文物保护制度管理”“这些措施为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法律、制度和管理保障”。
据了解,西夏陵的现代保护历程可追溯到1972年,当时宁夏文物部门经过系统调查正式确认“西夏陵”。1988年,西夏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2011年11月,西夏陵申遗工作正式启动。次年,它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保护工作进入快车道。
据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昌丰介绍,西夏陵保护管理和申遗工作历经四个重要阶段:遗址发现阶段(1972-1987年):开展初步调查发掘,1986年向公众开放;重点保护阶段(1988-2011年):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实施首批保护工程;全面提速阶段(2012-2023年):完成9座帝陵、43座陪葬墓保护工程;提质升级阶段(2024-2025年):高质量完成申遗文本,通过国际评估。2025年7月,“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介绍,土遗址保护是西夏陵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历经近千年风雨侵蚀,夯土建筑最怕的是“根部掏蚀”——毛细水上升导致根部不断被掏蚀凹进,形成“上大下小”的危险结构。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杨善龙带领团队攻关——对根部掏空部位采用土坯砌筑和夯筑支顶加固,配合锚固灌浆技术。
“实地考察时,委员会的专家们对西夏陵的土遗址保护技术充满兴趣,不厌其烦地询问技术细节、创新之处,令我们感到既惊奇又欣喜。”陈同滨说,“通过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我们为世界贡献了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申遗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多年来,各方携手守护西夏陵。目前,9座帝陵、44座陪葬墓的本体加固已经完成,遗址不仅有了完备的防洪、安防、消防等系统工程,还建立了包含20万条数据的文物数据库。”王昌丰介绍,“未来我们将借鉴国际遗产管理规范,健全文物本体监测、学术研究、社区参与的长效机制。”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将继续会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重点提升西夏学研究水平,深入挖掘阐释西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保护第一,全面推进西夏陵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推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延伸阅读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评估报告中,全面认可了西夏陵的突出价值,认为西夏陵整体保存状况好,满足真实性、完整性要求;申遗文本比较分析逻辑切题,比较对象选取合适,充分说明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必要性;符合价值标准2、标准3。同时,评估报告认可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西夏陵对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贡献,高度评价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在西夏陵保护管理方面开展的工作。
本报记者 刘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