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说一口地道方言,年轻人听见故乡、闯荡世界

发稿时间:2025-07-25 09:4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陕西某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常用陕西方言介绍墙。贾斯供图

  最近,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一名演员以诙谐犀利的视角和“广普”口音讲述粤语文化的故事,被网友封为心中的粤语文化“推广大使”。他精准捕捉“人字拖是‘省鞋’”“蟑螂又大又会飞”等地域梗。尤为精彩的是他对香港娱乐圈的吐槽:调侃容祖儿到内地必唱《挥着翅膀的女孩》;王家卫拍沪语版《繁花》;吴彦祖在视频平台当起英语老师……

  近年来,方言文化正以新的姿态活跃在大众视野。从四川方言“蜀道三”等网络热梗到粤语、沪语脱口秀,从方言影视作品到方言原创音乐,这些带着乡音的表达正在年轻人中形成一股热潮。

  “说闽南语的时候,我会想起我的家乡”

  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字概况(2021年版)》显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其中,汉语主要可以分为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和平话土话十大方言区。常言“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每个方言区又有许多方言分支。

  方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95后周梓锟来自福建泉州,现在北京工作,身处他乡,一口闽南语是他最鲜明的身份标识。每当与家人视频通话时,熟悉的乡音总能让他倍感亲切和温暖。“闽南语寄托着我的乡愁。说闽南语的时候,我会想起我的家乡和在家乡的亲人朋友。”

  贾斯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学会了陕西话。他和家人、朋友讲陕西话,只有在上学和工作的场合用普通话。“陕西话是我的母语,普通话反而是我的‘第二语言’。”

  贾斯很喜欢研究陕西话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他介绍,陕西话中的“嫽扎咧”,表示很漂亮或者非常好。“嫽”是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意思是好、美;“扎咧”表示程度很深。“陕西话有着独特的表达,有时候普通话很难直接对应。”贾斯说。

  不仅是坚持说家乡的方言,一些年轻人也积极学习其他方言。90后重庆人龙小糖初中时随父母一起来到广州生活。学校里的本地同学之间习惯用粤语沟通,与她交流时会主动切换成普通话。但许多本地人,尤其是年长者,讲不好或者不会讲普通话,和他们用普通话沟通非常吃力。

  龙小糖觉得如果不会粤语,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广州的生活。于是,她开始跟着影视剧、电视节目自学粤语,还经常向本地同学请教地道的表达和发音。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她基本可以流利地用粤语交流,“用粤语和本地人聊天时,有着特别的亲切感”。

  粤语的影响力远不止广东地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旅游时,龙小糖发现许多当地人都说粤语,“有时候在餐厅点餐或是和当地人聊天,用粤语交流完全没问题,不需要切换成英语”。方言无意中为龙小糖打开了一个和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

  留学生在法国学河南话,年轻人这样保护方言

  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副教授阮桂君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方言带来的身份认同感,方言文化中的精神滋养,年轻人母语认知的提高,以及方言新奇、特立独行、传播力强等因素,都影响年轻人对方言的认可和喜爱。”

  不可否认的是,方言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阮桂君表示,中国方言的保存现状目前可以分为3层:首先是使用生态较好的方言,以粤语、川渝方言为代表。这类方言使用范围较广,使用者对方言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在方言的使用中也出现了明显的普通话掺杂现象。第二层是处于中间状态的方言,以上海话和东北话为代表。这类方言虽然面临一定危机,但当地居民有较强的方言保护意识,方言仍能与普通话保持平衡状态。第三层则是危险程度较高的方言,如武汉话、河南话。尽管父母对方言有深厚感情,在教育下一代时却要求使用普通话,很多孩子渐渐不会说方言。

  “现在我家乡和我同龄的年轻人,会说宜昌话的已经越来越少了。”来自湖北宜昌的00后文亦龙说,“有的是因为父母来自外地不会说宜昌话,有的是本地父母主动选择不教,认为宜昌话很土,担心方言会影响孩子的普通话学习,希望孩子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将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文亦龙从小到大和父母朋友交流都使用方言。如今,他在重庆西南大学读研究生,由于重庆话和宜昌话相似,他保持着用宜昌话交流的习惯。

  来自河南的95后郑书雅现在法国留学,她的家人认为普通话是“有文化”的象征。“小时候,小姨来我家玩,还没有进家门,我姥姥就大老远地摆摆手说,不要说河南话,在我面前要讲普通话。从小到大,我家人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说过一句河南话。”

  “到了法国,周围很多中国朋友都会说自己的家乡话,但是我只会说普通话。这个时候就会感觉自己缺少了一些家乡的烙印。”郑书雅说。她现在正在学习河南话,主动用河南话和父母交流,了解河南话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河南话里的古汉语词汇可能从小听到大,不觉得它有多高级。但认真走进去后发现河南话是一个很美的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比如‘下雨’的河南话是‘滴星’,‘昨天’的河南话是‘夜隔’。”

  一些年轻人正在用创新幽默的方式传播方言文化。来自广东佛山的梁永健开设了自己的粤语方言文化视频频道。视频以粤语为旁白,内容丰富,有粤语词汇解析,也有走街串巷的广东文化探访,还有轻松幽默的粤语谐音梗创作。他大量研读粤语相关的书籍资料以保证视频质量,同时通过漫画的形式,让视频变得生动活泼。他还推出了粤语歇后语卡片、粤语日历等文创产品。

  他的视频不仅收获了本地人的喜爱,还吸引了许多外地观众关注粤语文化。“对于介绍广州‘大象滑梯’的视频,很多观众评论说这是他们童年的回忆,很感动,很感谢我做了这个视频。看到这些评论,我很开心。”梁永健说。

  保护方言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年轻人自发传承方言文化的同时,高校也开设方言专业课程、组织方言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术讲座等,推进方言保护工作。

  阮桂君在武汉大学开设的《方言与中国文化》通识课程,广受学生欢迎。课程介绍方言的价值与意义,回溯方言的历史,剖析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环节,同学们录制方言童谣,制作方言介绍和方言配音视频等,切身感受方言的魅力。“设立这门课是希望学生更好地了解方言及其背后的文化,树立正确的语言观,自觉保存母语并代代传承下去。”阮桂君说。

  “要弘扬既推广普通话又讲好方言的社会共识。”阮桂君介绍,许多高校正在推进方言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武汉大学中文系正在建设中国大学生方言口语语料库,系统研究当代大学生方言使用特征。通过对比大学生说的方言和标准方言,探究方言演变规律,分析哪些方言词汇容易被年轻群体接纳、哪些则逐渐被淘汰,背后是什么社会文化动因。

  阮桂君建议:“家庭层面上,在外说其他语言,回到家说方言,家庭是方言传承最重要的阵地;学校层面上,多开设一些方言文化课程,介绍方言背后的饮食、民俗等文化;社会层面上,保护方言是首要的,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方言社会实践,系统记录方言。”

  “年轻人回到家里可以主动用方言与长辈聊天,向他们请教地道的方言词汇。如果能把方言聊天内容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会是方言研究中重要的口语语料。”阮桂君说。

  作家金宇澄曾谈及如果所有方言都消失了的情景:“比如一个盲人坐火车到了一个地方,如果听到的声音都是普通话,他就不知道自己去了哪里。”

  “多元,是一个文化伟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像一个家族,它的抗危险性的强大程度是看家族的人的多少。中华文化能够绵延千年,正得益于山东文化、河洛文化、秦陇文化等多元地域文化的交融发展。”阮桂君说。

  (应受访者要求,龙小糖为化名)

  实习生 何锦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