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写抗战,为什么要写“五四”
发稿时间:2025-08-01 09:4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版本。作者供图
1942年深秋,抗战烽火炽烈,山河破碎之际,一代文学巨匠茅盾辗转避居西南大后方的桂林。身居仅容一床一桌的逼仄斗室,茅盾的目光却穿透弥漫的硝烟,沉潜至“五四”前后中国社会那场深刻的精神嬗变。正是在这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他提笔写就了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书名脱胎于晚唐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名句,却将“于”易为“似”。这一字之改,暗指大革命失败后那些在革命低潮中形似“二月花”般绚烂、实则是“霜叶”的幻象;象征着尽管历经霜寒、看似凋零,但真正的革命力量终将如寒冬后的春天般迎来新生,其“红”虽似霜叶,本质却指向必然来临的历史曙光。
抗战语境下的创作突围与“迂回”之智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旋即沦陷。茅盾自香港脱险,一路风尘仆仆抵达桂林。彼时的桂林,因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汇聚了巴金、田汉、柳亚子等大批流亡的进步文化人,一时文星璀璨,刊物林立,被誉为“抗战文化城”。
然而,表面的繁荣之下,暗流涌动,国民党当局不断加强文化审查和思想钳制。正是在这种严苛环境下,茅盾等作家被迫寻找“迂回”之路,将现实关怀投射到历史帷幕之后。《霜叶红似二月花》正是这一“迂回”策略的杰出实践。
小说将视角回溯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江南水乡县城。在这个看似宁静实则暗流汹涌的封闭世界里,新兴民族资本家王伯申雄心勃勃,试图创办轮船公司推动“实业救国”,却遭到以赵守义为代表的地方封建乡绅势力的顽固阻挠。双方围绕善堂公款、地方公益等展开激烈博弈,其本质是新旧两种社会力量、两种发展道路的尖锐冲突。
与此同时,小说着力描绘了以张恂如、钱良材、黄和光、张婉卿小姐等为代表的知识青年群体。他们在新旧思潮激荡的夹缝中,面对封建家庭桎梏、包办婚姻枷锁、理想与现实落差时的精神苦闷、彷徨挣扎与艰难求索,共同构成了一幅“五四”前夜青年一代的众生相。
茅盾精心构筑的这个历史时空,并非对现实的逃避,恰恰相反,它以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历史镜像”,映照着20世纪40年代的残酷现实。
钱良材空怀改良农村的志向,张恂如则深陷旧式婚姻泥潭而无力自拔,青年群体的“未红之叶”状态跃然纸上。青年大多处于觉醒的初期,思想敏锐却行动乏力,情感丰富却找不到出路。这种“未完成”的精神状态,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艰苦岁月里,具有强烈的现实警醒意义,民族的新生需要更彻底的觉悟和更坚韧的行动力。
文化抗战的美学实践与象征世界
《霜叶红似二月花》对抗战精神更深层次的贡献,在于其对中国文学“民族形式”的卓越探索与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茅盾对此有着高度的自觉,他有意在这部小说中进行实践,并在结构与美学上自觉承袭了中国古典小说巅峰《红楼梦》的神韵。
小说采用多线索交织的网状结构,以张府、黄府、钱府等几个江南士绅家族的日常生活空间为叙事核心。通过家族间的联姻、社交、经济往来,织就了一张细密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结构不仅真实再现了传统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单元,还为展现人物群像和复杂社会关系提供了绝佳舞台。
张府厅堂里那些考究却略显刻板的陈设,家族内部森严的等级秩序,以及人物之间充斥着礼教束缚的对话,无不隐喻着强大的封建伦理纲常对人性的无形禁锢。钱良材作为小说中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青年,其组织乡民治水以抵抗水患的行动,充满了改良社会的热忱。这个“荒诞英雄”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在积重难返的传统社会土壤上,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启蒙理想所遭遇的必然挫败。其象征意义,直指抗战时期乃至更长远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曲折。
茅盾在《霜叶红似二月花》中对“民族形式”的探索,直接触及了抗战文艺的核心命题。尤其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摩擦加剧,政治环境恶化,如何在文化层面更有效地凝聚民族意志、巩固抗战信念,成为紧迫课题。而对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挖掘与创造性转化,成为不同阵营文艺工作者的某种共识。
未竟之作的抗战启示录
茅盾曾计划将《霜叶红似二月花》写成三部曲,意图完整展现从“五四”前夕到大革命失败这近十年间中国社会的风云激荡和历史洪流。然而,战乱频仍,迁徙不定,他最终只完成了第一部。
小说的“未完成性”,在遗憾的表象之下,却意外地成为其对抗战精神一种独特的诠释。现存文本戛然而止于青年群体深陷精神苦闷的十字路口,钱良材在治水失败后独坐荒丘、面对夕阳的孤独剪影,仿佛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定格。这是个体理想受挫的迷茫,更是整个民族在时代困境中求索不得其路的缩影。
这份“断臂维纳斯”之憾,以其不完整性,凸显了抗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它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昭示,民族的救赎与新生,绝非毕其功于一役的速决战,而是一场充满曲折、反复、牺牲和接力奋斗的“精神长征”。文学的“未完成”,预示着民族精神“长征”的永续与永恒。
《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其深邃的艺术世界,封存了那个苦难与抗争年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跋涉与灵魂拷问。那由真正“文心”浇灌的、象征民族新生与希望的“二月花”,在精神的沃土上迎来春天。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馆员)
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