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烽火岁月抗战壮歌
发稿时间:2025-08-05 09:54: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展厅一角。
抗战时期华北《新华日报》工人排版时用的铅印版。
新华书店出版的赵树理作品《小二黑结婚》。
农民王贵女、段满清母子杀敌用的刀。本文图片来源:山西博物院
日前,“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博物院(馆)开展,共展出革命文物逾千件,生动再现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巩固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太行精神的发源地。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四省文物部门筹备两年半之久,联合主办此次展览。四省展览主题一致又各有侧重,带观众重温烽火岁月中根据地的抗战壮歌。
全景展示根据地建设
山西博物院“山河永固”展分为“山河染血”“山河不屈”“山河重整”“山河同辉”“山河铭记”五大篇章,全景式展现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展历程。展览共展出610余件展品,其中山西革命文物360余件,其他三省文物仿制品240余件,大部分展品为首次展出。
“山河染血”展厅里,1937年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仿制品)和1938年解放社出版的《论持久战》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在全民族抗战爆发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军事战略方针,为抗战胜利指明道路,其思想光芒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
在全民族抗战中,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主战场之一,1937年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29师开始创建,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大行政区。
“展品的选择不仅注重历史价值,也强调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连接。”本次展览内容策划、山西博物院藏品研究部副研究馆员成凯介绍,展览中呈现了大量八路军用过的物品,比如军装、草鞋、子弹袋、挎包等,拉近观众与抗战军民的距离,引发情感共鸣。
“山河重整”展区陈列着一把生锈的菜刀,刀刃上有几处缺口,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是山西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这是武乡县凹里村农民王贵女和段满清母子俩杀敌用的刀。
1944年农历正月二十四,100多名敌人偷袭凹里村,段满清被伪军抓住。在佯装带路时,遇见正在转移的20多名老弱乡亲,其中有自己的母亲王贵女。段满清与王贵女默契配合,用王贵女提篮里藏着的一把菜刀消灭了这名伪军,成功掩护村民转移。
展厅内还展出了“杀敌英雄”奖状、“杀敌保家乡”奖旗等文物及地道战、地雷战等珍贵历史图片,反映了军民团结的强大力量。
一面“灭蝗英雄”锦旗格外醒目,这是太行行署颁发给村干部李顺达的。1943年秋季至1944年,太行区发生严重蝗灾,太行区党委率领全区开展剿蝗运动。平顺县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李顺达组织成立了太行区第一个互助组,带领村民开荒种地,采用扑打、火烧、刨卵等方法消灭蝗虫,取得了灭蝗斗争的胜利。
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面对日军扫荡、经济封锁和自然灾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指导军民积极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经受住严酷考验,巩固了根据地力量。
在“山河重整”展区,20多件炮弹、地雷以及生产这些武器所用的机器零件一字排开,它们都来自抗日根据地内的黄崖洞、柳沟等兵工厂。从初期的修械所到后期的大型兵工厂,根据地自主生产了大量武器,有力支援了抗日前线。
抗战时期,为保障军民所需,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设立红色银行,冀南银行应运而生。展柜里展示了冀南银行不同时期发行的纸币,面值从壹角到伍百元不等,大小各异,见证了红色金融事业的发展。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团结众多文化界爱国人士,为边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太行山成为“华北新文化运动的根据地”。展览中有晋冀鲁豫边区编印的课本,如《地理课本》《算数课本》等,体现了根据地军民浓厚的学习氛围;《农民千字课》《老百姓日用杂字》等实用教材,为根据地百姓扫盲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山西作家赵树理创作了《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开创了“山药蛋派”创作风格,丰富了根据地百姓的精神食粮。
生动再现百团大战场景
1940年8月,为粉碎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战役,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民心,成为抗战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山西阳泉是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主战场,此次展览将百团大战作为展陈重点。
在“山河不屈”展厅,油画《正太铁路破袭战》铺满一整面墙,极具视觉冲击力。画中八路军战士目光坚毅、英勇无畏,注视着前方的敌人碉堡(复原雕塑),油画前有一道被破坏的铁轨。投影技术让油画“动起来”,炮弹爆炸的火光在画布上流动,枪炮声、呐喊声在耳边回响,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团大战的激烈场面。
一批与百团大战有关的革命文物围绕油画进行展陈。左边展柜陈列着一段破袭白晋铁路的铁轨,是国家一级文物。1940年5月,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指挥太行、太岳军区部队发动白晋战役。此役将日军经营一年的白晋铁路彻底破坏50余公里,摧毁大小桥梁50多座、火车1列,毙伤敌350余人,解救民工2000余人,给日寇以严重打击。
右边展柜陈列着百团大战缴获的日军皮带、望远镜。展柜上方展示了一本《八路军百团大战特辑》。这本特辑由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编写,1941年3月出版,包括14个章节,主要宣传百团大战的重要意义,展现百团大战的战果,总结战斗经验,以利于进一步开展敌后抗战。“百团大战结束后不久,特辑就出版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成凯说。
用重要事件串联抗战历史是此次展览一大亮点。除了百团大战,展览中还生动呈现了洛川会议、平型关大捷等事件。为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性,展厅引入电子沙盘投影、3D浮雕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程;设置自动感应音乐点,播放《太行山上》《军民大生产》《沂蒙山小调》等革命歌曲。
“抗战主题展览既要庄重严谨,又要贴近观众。希望通过这些创新设计,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历史。”“山河永固”展览项目负责人、山西博物院展览部主任马静表示。
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
“山河永固”开展的同时,山西博物院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集中呈现了近年山西省在革命文物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101岁的抗战老兵马富德在家人陪同下,坐着轮椅前来观展。他胸前佩戴着军功章,深情地望着展柜中一副望远镜。
马富德祖籍河北省井陉县,1938年参加革命。据他回忆,因为在一场对日战斗中表现出色,部队将从日军缴获的望远镜奖励给他。80多年间,马富德一直珍藏着这副望远镜。
此前,山西博物院向社会公开征集革命文物,马富德毫不犹豫地捐出望远镜。他说:“让后人了解抗战历史,比我自己留着有意义。”
连日来,不少企事业单位到山西博物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众多市民自发前来观展。“此次展览效果比预期的更好,观众反响热烈,暑期来参观的学生特别多。”马静介绍,下一步,“山河永固”展将在吕梁、阳泉等地进行巡展,让更多人走近这段烽火岁月。
据悉,山西博物院收藏革命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34件,主要包括报纸、纸币、邮线图、邮印册、票据、书籍、信札等类别。“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这些革命文物,对做好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马静说。
为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山西博物院“送展进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家渠文化馆举办“穿越硝烟的纸弹——山西抗战时期红色传单标语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天马博物馆推出“精神的力量——山西博物院藏革命文物展”。
今年,山西博物院还计划利用馆藏革命文物推出“731”主题展览,在学校、社区、党政机关举办抗日主题图片展,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本报记者 付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