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吕梁英雄传》:农民视角还原人民战争

发稿时间:2025-09-02 10:1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马烽、西戎签赠巴金的《吕梁英雄传》,中国现代文学馆藏。作者供图

  在烽火硝烟尚未散尽的1945年仲夏,一部题为《吕梁英雄传》的小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问世。这部由两位解放区文艺工作者马烽、西戎创作的连载小说一经发表,便在解放区掀起巨大波澜。它以原生态的农民视角展现了中国民众抗击侵略的澎湃力量,为抗战文艺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在油灯下整理了十几本素材才敢动笔

  《吕梁英雄传》的诞生是中国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精神的生动实践。

  1945年春,晋绥边区召开群英大会。神枪能手、破击英雄、锄奸模范等为代表的百余位民兵英雄的真人事迹,成为小说的创作源头。马烽和西戎与英雄们同吃同住、倾心交谈,在油灯下整理了十几本素材后,才敢动笔。

  1945年6月5日,《吕梁英雄传》开始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每周一回,边写边刊登,到1946年8月20日,95回全部刊登完毕。这一年,马烽、西戎整理了小说的前37回,由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吕梁英雄传》单行本,延安《解放日报》摘录转载,反响热烈。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谈时,又将此书带到重庆,在《新华日报》上连载,因其“写出了解放区人民的骨气”,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后来,马烽、西戎投入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之中。直到1949年年初,他们才得以集中时间对《吕梁英雄传》全书进行通校、修改,将原来的95回压缩到80回,共28万字,于当年10月由北京新华书店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出版发行。

  1950年8月,《吕梁英雄传》由大众美术社改编为系列连环画;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拍成黑白电影《吕梁英雄》,1950年在全国上映;2004年,被改编为22集电视剧,于2005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农民讲自己的故事

  《吕梁英雄传》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来自其对农民觉醒历程的原生态书写。主角雷石柱由普通庄户人成长为民兵队长的轨迹,打破传统英雄神话。作家没有将抗日英雄神圣化,而是刻画了一群打着补丁、带着汗味的草根英雄。

  康明理由文弱学生变狙击手,孟二楞从莽夫到神枪手,乃至武二娃智毁铁桥时表现出的平民智慧,无不闪烁着朴素而真实的人性光芒。这些角色身上既有农民的精明谨慎,又具革命者的勇毅担当,正如吕梁山脉般粗犷刚健。

  在叙事美学层面,作品展现出“农民讲自己的故事”的独特话语体系。全篇采用地道的晋西北方言,“一满解下啦”“受熬煎”等鲜活口语俯拾皆是,开拓出民间叙事的崭新格局。

  在结构技法上,采用传统评书的“连环体”叙事,每章末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与民兵小队“夜袭据点”“智破包围”等情节巧妙呼应。这种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模式,恰恰实践了“为人民创作”的艺术宗旨。

  更深层的文学密码,在于其“群体叙事”范式创新。作品颠覆“一个英雄拯救世界”的传统模式,呈现“英雄集体”的革命图景。“康家寨民兵中队”作为集体主角出场,铺陈开30余名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看到民兵小队制定计策,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全民抗战。这种集体英雄叙事范式是对群众路线的文学诠释,也成为后来《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源头活水。

  草根视角还原人民战争的壮阔图景

  《吕梁英雄传》最核心的历史价值,在于其以草根视角真实还原了人民战争壮阔图景。小说中民兵组织“爆炸运动”粉碎日伪扫荡的情节,如雷石柱带领康家寨“摆地雷阵”、孟二楞勇夺机关枪等,完全源于真实战史。农民们用土地雷与决死精神谱写的“另一种抗战史”,震撼人心。

  康家寨从松散农户组织成铜墙铁壁的过程,是“唤起民众”革命战略的文学呈现。当老支书武得民在油灯下宣讲“军民团结如一人”,村民在地道讨论战术的情节,在小说中铺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路线具象为一个个鲜活场景。

  尤其珍贵的,是小说对普通农民灵魂觉醒的深度刻画。张忠老汉初时认为“当顺民才能保命”,目睹女儿受辱后,抢起铁锹扑向日军;孟二楞被俘后在狱中高歌抗日戏曲的情节,折射了底层民众从自保到抗争的心路历程。这些普通农民的精神质变,正是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的微观镜像。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部反映全民抗战的小说,《吕梁英雄传》以其深厚的黄土气息与赤诚的民族情感,构筑了历史丰碑。那些满口方言的吕梁英雄形象,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精神图谱。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馆员)

  姚明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