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器物窥见一个时代的生活与情义
发稿时间:2025-09-02 10:2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江南器物志》书封。译林出版社供图
如果你走进一座江南古镇,一定会被那浓重的烟火气息所吸引。河流、拱桥、民居、庙宇……传说中的江南,撇开那些杏花春雨、柳浪闻莺的风景,若要深入到江南的骨子里,还是要介入其器物生活,这样才能窥见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俗世乐趣。
科举、稼穑、庭院、家具、嫁娶、餐饮……古老的器物接通着历史、文化、审美与掌故,派生出无数动人的悲喜故事。我刚出版的新书《江南器物志》,向人们展示的正是江南古镇百余年来的平民器物生活。
如果你考上了举人
有一则寒门书生“瓦片翻身”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叫汤效祖的穷秀才,发愤多年终于考上举人。当他从省城荣归故里、踏上河岸码头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就完全被改变了。
先是一顶迎接他的四人抬绿呢官轿,这在江南器物里属于重器。古时官轿等级森严:三品以上官员,在京坐“四人抬”,出京则坐“八人抬”,轿帷可用绿色或深蓝色;三品以下的官员多用蓝色,四品至六品用青色或素色。但出了京城,就天高皇帝远,约定俗成的底线是,你可以摆排场,但轿子的颜色不能混淆,等级不可僭越。黄色自隋唐起,成为皇室专用色,“庶人不得服黄”。这样的色彩垄断一直延续到晚清。
汤举人坐的轿子,虽然是他的准岳父花了银子租的,但官轿这个器物,并不是你花钱就可以租用,你考上了举人,它自然就会来迎候你。租金之类,也就是个意思。100多年后,它出现在古镇的民俗馆的某个展厅里,虽然颓败不堪,但依稀还能感受到它当年的风采。
其内饰高贵而华丽,四面密封,用锦缎护饰,每一面都有一扇小窗,上面用精雕的象牙镶嵌成漂亮的窗格。座位是镶金的软椅,扶手上包着刻有花纹的银皮。旁边的茶几上放着果盘和茶具。这种轿子除了宽敞舒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轿内的人可以眼观八方,轿外的人却看不见里面是谁。这是古时一个阶级生活的缩影。
然后,汤举人就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了。为什么?地方衙门认为,汤举人已经是国家候补官员。汤举人原先的住宅是危房,年久失修。兹事体大,彼时江南多雨,更有台风袭境,万一举人有个闪失,他们如何跟朝廷交待?于是汤举人和他的八旬老母,被“强行”乔迁到该镇“大人巷”(顾名思义,此巷均为本地大人物所居)的一座别院里了。
屁股没坐稳,本镇百工巷鸿生家具行的邰老板,带着两个伙计,抬着两张官帽椅登门了。这对椅子看上去并不奢华,紫檀木,不刷油漆,虽不那么光亮,却有一种低调而高贵的气质。其式样颇像一顶宋代的官帽,俗称“四出头”,谐音“仕出头”。这种口彩,文人都是喜欢的。接踵而来的,是跟官帽椅带有互动链接的相应器物“团队”,比如床、榻、橱、柜、凳、几,都是紫檀木,明式家具。它们闻风而至,好像得到了什么召唤。
这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缩影,通过器物构建宝塔般的等级秩序,成为彼时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果让你选一个碗
平头百姓的尊严,则是通过民间社会的法则来体现的。《江南器物志》一书写到康熙年间,镇上有一位老农寿星郑龙大,活了99岁。他的去世,竟成了镇上的一件大事。不仅因为他高寿,还因为他熟谙农事,知天文地理,又能设计制作农具。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他是一个“破圈跨界”的耄耋明星。
江南习俗,高寿老人去世,其家族会邀请前来送葬的人们吃豆腐饭。盛饭的那只碗,本地人称“发碗”,客人是可以带回家的。“发碗”的本意,就是此碗有吉兆,持碗者必发的意思。
古镇上三街九巷、不同阶层的人,平时吃饭的碗是不一样的。大人巷里那些退隐而年迈的耆宿,喜欢用一种诸葛碗——细白瓷,青花,最早见于北宋时期龙泉窑刻花器。此器敛口、弧腹、圈足,碗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
一只碗为何这么复杂?有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诸葛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司马懿阅札受礼,不愠不怒,却详细询问丞相饮食起居如何?还说,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意思是诸葛亮军务太烦,进食太少,如此怎能活长久啊!
诸葛亮为了诱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来遂称此碗为孔明碗,亦称诸葛碗。起先是用来作供器,到了清代,此碗翻新,碗体配之以青花缠枝牡丹,为场面上的饭碗之用。请客时,上了年纪的主人为了不让宾客难堪,自己用诸葛碗吃饭,满满堆尖,显示自己身体很棒。
大人巷的女眷们青睐的,是一款碗身较矮、浅腹、敞口,碗底心内凹,且底无足釉的卧足碗。此碗轻盈巧丽,胎质白润,釉面细腻。碗外口边饰有青花弦纹两道,腹部绘有团花图案,以青花双勾方法绘制。其风格雅致曼妙,特别配兰花指,腕上若再戴个翡翠手镯,那便再好不过了。
车水巷里,有少许亦农亦商的殷实户头,吃饭用一种墩式碗。顾名思义,此碗外形敦实,极像树墩。一说早先由钵盂演变而来,始见于唐五代的越窑器,直口,深腹下垂,实足微凹,胎质较厚,造型稳重。这种碗拿在手里,像极了他们的日子:扎实、妥当。
像郑龙大这样世世代代的纯农户,喜欢用一种极便宜的繁昌碗。安徽宣城货,繁昌窑出品,故而得名。碗大,拉坯粗瓷,紫茄釉,黑乎乎的,耐脏。通常会在碗底凿一个自己的姓氏,这是因为,邻里乡亲,饭碗都差不多。张家包了馄饨,总要给左邻右舍送去几碗,这是人情,但也容易把碗搞混。
郑龙大去世,原先准备了200只碗,可是,哪里够呢?器隐镇上的人们无论贫富,都想得到一只郑龙大葬礼上的“发碗”——人们在乎它的稳重敦厚,在乎碗底那个“寿”字。
一物一世界
江南人的器物生活,当然不局限于吃饭的碗。其审美情趣,体现在餐饮上,碟盘非常要紧:红烧划水,必须装在鱼形的餐盘里,最好是青花瓷,水草型的图案,好像鱼还在清澈的水草湖里游弋;东坡肉,最好用宜兴蜀山窑场出的砂锅炖,颜色才是正宗的琥珀色;五味鸡,要用紫砂汽锅清蒸,会蒸出草鸡的原香;醋柏蟹,要用蟹形碟盘装,姜丝要跟针尖差不多粗细;吃蟹要用“蟹八件”,装在蟹壳型的小盘子里;肉酿黄雀,以青花荷叶菱形盘为宜,鸟头齐聚,仿佛水天一色、九九归一,其中奥妙,食之方知。
还有一道清炒地衣,取春夏之交江南田野滋生的一种藻类植物,形如黑木耳,紧贴地皮,汲取地气甘露。其与鸡毛菜合炒,青绿乌亮,碧旺爽清。盛装此菜器具,以两节打通之毛竹,腹内磨空,底部以4根短竹枝向外做成“八字”撑脚,其修篁清馨、山野地气,尽收一筒。
如果说,器物背后的文化特质与文明菁要,是通过老百姓的器物生活来体现的。那么,我们在温习稻饭羹鱼里的古老器具之余,挖掘出其中的历史、文化、掌故、情感,想象着器物背后的中国文化精神,回望波澜壮阔的器物长河,或许也是一种对“国学”理念的世俗化表达。
物质即记忆,一物一世界,通过这些与器物有关的执念与情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情义、一个地域的灵魂,正是《江南器物志》所要表达的主旨。
(作者系作家、文化学者)
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