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我们为什么在工作后爱上“学特长”

发稿时间:2025-09-05 07:0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前段时间看脱口秀,一名演员聊到自己成年后学跳舞的经历:专门请了舞蹈老师,好好学了一段,把视频发到网上,结果却因动作僵硬被网友揶揄“跳出了山东人的铮铮铁骨”。在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似曾相识”:仿佛看到了自己“零基础艰难学艺”的模样。

  从几年前开始掀起的“白天上班,晚上学艺”风潮,时至今日仍热度不减。据媒体报道,9月1日,与各大中小学同步,首次开设的上海市民日校与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正式开课,4万余名学员迎来“开学第一课”,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有的课程名额甚至上线6秒就被抢完。报班的市民中,不乏各行各业的年轻上班族。这几年,我也注意到,身边朋友通过学特长“重新养自己”的案例越来越多,朋友圈里时常出现攀岩、游泳的英姿,以及弹古琴、学唱歌的阶段性展示。

  上兴趣班,是不少80后到10后的“童年阴影”。除了少数具有天赋、小小年纪便能体会其中关窍的孩子,大多数人是在一次次尝试后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时至今日,我还清晰记得当年“艰难学艺”的挫败感:在同学能惟妙惟肖绘牡丹、画老虎的时候,我却连最简单的萝卜都描不好;上乐理课时,连字都不会写的自己如听天书,遑论领悟音乐的美妙;当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都能动作利落地完成一整套跆拳道动作时,我还在为踢腿总是拖沓不到位而苦恼……难怪有人总结,很多孩子上兴趣班的结局都殊途同归,那就是确认了自己果真没有文体天赋。

  那么,为什么不少自知没有基础、缺乏天赋的年轻人,工作后反而爱上了“学特长”呢?我想,让兴趣班回归最原始的兴趣导向,或许是其中最首要的原因。

  在网络上搜索分散于城市各个角落的青年夜校课程,会发现不仅有烘焙、摄影、簪花课,还有更为小众的电工、缝纫,甚至“果木烤鸭”课程。人们愿意在业余时间学习这些内容,大多不再为了满足他人期待和功利化的考级、拿证,而更多是纯粹的兴趣使然。

  随着社交媒体发展,许多文艺和体育项目的高光时刻,都能通过网友的传播和二创展现出来,由此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比如,有人是看到大跳台上的少年的滞空身影后,产生了奔向滑雪场的冲动;有人因刷到芭蕾舞演员身穿围裙、手拿铜锅,复刻艾斯米拉达变奏的有趣视频后,意外发现了这项艺术的魅力点。与小时候懵懵懂懂便开启“学艺”旅程相比,这种由自然发现乐趣到产生“我想要学”动力的路径,其实更符合“兴趣班”的本义。

  剥离了外在评价的功利属性后,人们的特长学习也会少了一些追求结果的急功近利,逐渐找回学习过程本身的幸福感。我发现,最近几年,不管是在上瑜伽课,还是学自由泳、零基础“勇闯芭蕾圈”时,老师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醒学员一句话:不要跟别人比,专注于自己的进步。

  的确,每个人的体能基础不同,对动作技巧的领悟能力也有所差异,如果总是抱着与他人“一较高下”的竞争心态,不仅是自寻烦恼,本身也并无必要。毕竟,大多数人工作后学特长,都不是奔着拿冠军、拼奖牌去的。反倒是当我们专注于精进技艺本身、提高对身体和呼吸的控制能力时,能暂时跳脱日常琐事的烦扰,逐渐进入颇为治愈平和的“心流”状态。在节奏日益加快的都市生活中,这种松弛而愉悦的体验显得更加宝贵。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并不觉得下班“学艺”辛苦,反而将其视为“高速路休息站”的原因。

  有朋友曾这样阐释对个体自由的独特理解:自由就像一个圆圈,当我们攻克一个个困难、“拿下”一项项技能,这个圆圈的范围就会不断扩大,我们眼前的世界也会随之变得开阔、充实。

  任冠青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