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丰子恺:爱与悲悯才是艺术的恒久主题

发稿时间:2025-09-25 13:24: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吻》 丰子恺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丰子恺

  《爸爸回来了》 丰子恺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丰子恺

  ◎何乐为

  展览: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

  展期:2025.9.5-10.12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丰子恺曾说过:“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这句朴素却动人的话,恰好点明了他艺术的核心——在最寻常的生活里,发现最真切的温柔与美好。他的作品总是以简约的笔触,勾勒出童真与日常,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与社会关怀。画中那份清凉,像夏日里的薄荷般沁人心脾,更给人精神上的慰藉。

  由北京画院与丰子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精神展开。展览汇集了丰子恺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以全景式的方式,展现了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个人情感走向社会思考的艺术轨迹。观众在这里不仅能感受他笔下“清凉”的生动意境,更能体会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柔与爱。在丰子恺的世界里,生活本身就是最可爱的艺术。

  古典诗意融入日常

  丰子恺自幼成长在书香氛围中。其父丰鐄为清末举人,擅长诗文,家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少年时代,丰子恺便熟读古典诗词,吟咏成诵,这份诗意教养也自然浸润在他的艺术中。因此,丰子恺常常以诗入画,他善于借古典诗句点染画境,让画面里既有诗词的生动阐发,又有现实生活的诗意表达。无论是水墨人物还是日常场景,他总能用极简的笔触与朴素的构图,传达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温情。这正是他作品中“清凉”的气息所在——看似淡雅,却蕴含深意。

  丰子恺并非单纯用技法描摹,而是通过“诗书画印”的综合修养,把文人气质融入现代漫画与水墨中。他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精髓,同时又勇于创新,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元。这样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法的突破,更体现在他以现代审美观念重释传统文化精神。

  展览以“诗意之情”为开篇,正是希望观众能够从丰子恺的画中看到这种古典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画中有诗,诗中见画,既承袭了千年文脉,又回应了现实生活。在他的笔墨里,古典诗意不再遥远,而是融入日常,成为人们心灵的清凉与慰藉。

  将护生作为重要主题

  丰子恺始终将“护生”作为艺术与人生的重要主题。早年与恩师李叔同合作的《护生画集》,正是他劝人惜生、戒杀、长养仁爱的实践。于他而言,爱不仅是生命的底色,更是艺术的基调。

  中国画家自古以来便重视对自然万物的描绘,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取材,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哲思。丰子恺笔下的花草树木、孩童小景,皆不为抒发个人悲喜,而是以一种更高远、更宽阔的眼界去呈现生命的价值。他的画如同潺潺溪流,恬淡自然,滋润人心。看了丰子恺的作品能感受到一种“治愈”之力,这种力量来自平实的笔触、温润的情感,丰子恺将对万物的悲悯与仁爱融汇到笔墨中,让人心中也生出柔和与善意。

  “护生之心”板块旨在揭示丰子恺如何将“爱”与“悲悯”提升为艺术的恒久主题。他的作品不仅呈现出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对自然万物的关怀,也折射出深厚的人文意识与伦理担当。在这一意义上,丰子恺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理解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视角:艺术不仅是审美经验的载体,更能够在文化层面生成仁爱与慈悲的价值取向,促使观众在观照作品的同时反思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重新发现生活的价值与温情

  “童真之趣”板块进一步拓展了丰子恺作品中的情感维度。他始终以赤子之心观照世界,在画中为我们留下了关于童年的温情记忆。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儿童形象的记录,更是对童年的礼赞。孩童世界自有其诗意:他们在庭院中嬉戏,在荷塘边纳凉,哪怕只是头顶一片荷叶避暑,也显得可爱可亲。在丰子恺的笔下,童年就像一幅彩色的简笔画,质朴明亮,却饱含生命的真趣。不同于成人世界,孩子的纯真犹如一泓清水,映照出人性最本真的一面。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我们感受到艺术家在笔墨间所流露的珍视与怜爱。“童真之趣”由此成为他艺术世界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醒我们守护那份最初的纯粹与欢欣。

  “闲逸之韵”并非远离人间烟火的虚构境界,而是丰子恺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出的真实从容,他的超脱,正是建立在对生活细节的深切观察与体会之上。观众常常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熟悉的场景:外婆抱着小孙儿,两个圆圆的脸颊紧贴在一起,一个夸张的“KISS”溢满了温情;或是周日妈妈带孩子的手忙脚乱与辛劳,滑稽而又动人。这些画面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世代皆能共鸣的生活记忆。

  丰子恺的闲逸不是逃避,也不是消极放任,而是从日常的忙乱与琐碎中抽离出的哲思。他提醒我们:生活在当下,常因繁杂而令人不堪,却也因那些美好的瞬间感到弥足珍贵。看到这些画面,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会心一笑,重新发现生活的价值与温情。他用笔墨告诉我们:哪怕在最琐碎的境况中,依然值得真切感受当下,并回馈以一抹笑意。

  由看画进入读画

  本次展陈设计颇具匠心,策展团队在空间体验上进行了延伸,例如设置互动环节“笔底喵踪”,让观众亲身参与感受丰子恺笔下的生动。同时,展厅中设置“读书台”也是一个亮点。在展览实践中,如何延长观众的停留时间,使其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沉浸,已成为评价展览成效的重要维度。展览通过精选丰子恺的著述、漫画集与相关出版物,鼓励观众在展厅坐下来阅读,由此拓展了展览的边界,也为观众提供了由“看画”进入“读画”的新路径。

  这次不仅重现了这位20世纪艺术大师的多维创作实践,更在当下语境中提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丰子恺以兼具文学修养与艺术敏感的笔墨,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再阐释,也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回应。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温润与清澈,为今天的观众提供了一种“在自然中看出生命,在一草一木中发见自己”的可能。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丰子恺艺术成就的再现,更是一次对于相关艺术史研究的补充与深化。四个板块从不同方面勾勒出他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桥梁,并以朴素而深邃的视觉语言回应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伦理命题。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场研究者的学术探讨,在展览现场,观众能够于熟悉的日常场景中找到共鸣,也能在阅读、互动与沉浸体验中获得治愈与思考的双重收获。正因如此,这一展览在纪念的意义之外,更呈现出强烈的当代性与公共性。

  在丰子恺逝世50周年之际,这样一场兼具学术厚度与公众亲和力的展览,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温情、智慧与艺术的渴求。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启迪。

  图源/北京画院美术馆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