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许多原生文明都诞生于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分别发源于尼罗河、两河和印度河流域。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和见证了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各区域间的人文经济交流孕育造就了古今一体、传承有序、江河互济、通江达海、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长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板块,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了源头活水。
长江不仅是一条浩荡的水系,也是一部流动的艺术史诗。它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也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从古代的巨然、宋代的夏圭、元代的王蒙、明代的沈周、清代的王辉,到现当代的张大清、吴冠中,历代画家都以长江万里图为题,用笔墨丹青描绘母亲河的壮阔雄奇,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品格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我国现存的300多个戏曲种类中,超过一半活跃在长江流域,滚滚长江水不仅滋养着两岸土地,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兴趣。
古往今来,不同艺术形式都以长江为母体,留下了无数传世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学基因,也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对话提供了最具象、最有效的载体。2025长江文明论坛有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在思想交流、观点碰撞之外,以艺术这一共通的世界性语言为媒介,可以进一步连接彼此、增进理解,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跨越地域、民族、语言的障碍,搭建起互学互鉴、心灵相通的友谊桥梁。
长江在重庆绵延600公里,这条贯穿我国东西的水运大动脉不仅赋予重庆这座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以奔涌的发展活力,也赋予重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魅力。川剧、评书、川江号子、铜梁龙舞、大足石刻、走马故事等这些享誉全国的艺术形式,依水而生、因江而兴,既讲述着传统与时代相连的精彩故事,也传承着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精神禀赋,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力量。
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与各方一道,传承长江千年文脉,梳理长江流域艺术宝库,推出更多新时代长江文艺精品,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担负起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明的重大使命,为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贡献力量。
(张政 作者为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