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条绵延数千里、奔腾不息的伟大河流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奋进的伟大精神。
这条伟大的河流是一条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文学之河,长江以其浩荡不息,为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母体与不竭的灵感。长江哺育文学,文学也塑造着长江,这场伟大的对话贯穿了整部中国文学史,一代代文人墨客或溯江而上,或顺流而下,他们的命运跌宕与灼灼才华都与这条大河紧密相连。
屈原行吟于江畔,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上天入地的求索精神,流光溢彩的丰富想象与诗歌意象,穿越千年,华彩依旧。少年李白从巴蜀的激流中走出,他的诗因长江而越发豪放飘逸。晚年的杜甫辗转漂泊于此地,长江的浩瀚壮阔是他现实主义的不朽诗篇,更显出沉郁、苍凉。白帝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这些长江岸边的地理坐标,因无数诗人的登临题咏,从砖石木瓦升华为中华文化的光辉坐标。文学书写让长江之水流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奠定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万古江河向我们提出了更为宏大而深邃的命题: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保护母亲河生态系统,促进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今天的文学书写,不仅要写出大江东去的诗意,还要关切这里的城市变迁、百姓生活、创新活力,以新时代文学,深度参与当代文明的当代叙事。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最活跃的板块之一,书写长江就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实践,就是记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澎湃力量。中国作家、文学家正用一系列文学行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诗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为讲好长江故事、弘扬长江文明作出更多积极贡献。
长江奔流在中国大地,长江文明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无论是长江、尼罗河还是密西西比河,每一条河流都在滋养着文明与大地,哺育着独特的文明,启迪着全世界关于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关系的思考。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希望我们共同跨越江海,从长江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样本中获得智慧和力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作者为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