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他被称为“国宝打印机” 5年绘制240余件文物 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在笔下重获新生 李鹏:用钢笔为文物注入新的灵魂

发稿时间:2025-10-13 14:18: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邢侯簋

  商虎食人卣

  大克鼎

  一支钢笔,一方素纸,勾勒出千年文物的肌理;黑白线条,拓片意韵,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在画纸上“归家”。西周中期青铜器“大克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商虎食人卣(yǒu)、北宋磁州窑白釉黑剔花龙纹梅瓶……5年时间创作200余幅作品,他笔下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色彩,仅凭黑色线条的粗细与疏密,便能轻松绘制出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他,是被网友们称为“国宝打印机”的95后文物钢笔画画家李鹏。他以笔尖为舟,在历史长河中摆渡,让青铜器的饕餮纹、瓷器的冰裂纹在素纸上苏醒,他创作的系列作品《邢地重宝》曾被国家文物局微博转发,并称其为“用钢笔为文物注入了新的灵魂”。现在李鹏更是心存宏愿,立志要用30年时间绘制1529件代表性文物,为新中国成立后挖掘的文物留存一份独特的图谱,让沉默的古物诉说不褪色的故事。

  文物钢笔画不仅仅是对文物的摹写更是一次重大题材的创作

  说起钢笔画,李鹏的思绪被拉回到14年前,13岁的他被学校展示墙上的一幅钢笔画吸引,画上是成片的白桦林,洁白如玉的树干高大挺拔,枝叶繁茂葱郁。李鹏驻足欣赏良久,自此深深迷上了钢笔画。

  “钢笔画是以普通钢笔或特制的金属笔灌注或蘸取墨水绘制而成,多为风景、静物等写实题材。那时正是钢笔画发展最好的年代,有很多实力很强的钢笔画家,但他们不收徒不传技,因此很多钢笔画技法不公开。虽然每个人创作的画作都是写实题材,但风格迥异。”刚好李鹏所在中学的美术老师也在画钢笔画,他便拜师学艺,跟着老师学习钢笔画至今。“即便学到现在,这么久了,也不敢说自己能出师了。”李鹏谦逊道。

  2018年7月,李鹏在备考研究生期间突然发现,截至目前国内还从未有人把文物单独作为一项美术题材来使用,他意识到这或许会成为自己未来的创作方向。但由于尚未想好创作形式,李鹏一直将其搁置在脑海里,久久不曾动笔。“如果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其实是没有创作的,我们一定要在创作中加入一些区别于传统绘画的手法或者概念,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有意义有价值。”后来,李鹏接触到中国古代的拓片,他听闻现在很多青铜器不让做拓片,那就意味着只能通过绘画或者拍照留存资料,“于是我就想用拓片的形式去画钢笔画,形成一种既像黑白照片又像拓片的创作形式。”

  李鹏提到,之所以另辟蹊径选择用钢笔画来绘制文物,首先是与其他画种相比,钢笔画绘制的文物层次明显,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其次,钢笔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线条能够精准地捕捉文物的每一处细节。不管是古老青铜器上神秘庄重的纹饰,精美瓷器上的繁复彩绘与细腻釉体,还是古朴石刻上历经岁月摩挲的纹理,不论文物质地为何,都能通过钢笔逐一呈现。

  “这些钢笔画作品不仅仅是对文物的摹写,更是一次重大题材的创作。”从西周中期青铜器“大克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商虎食人卣、北宋磁州窑白釉黑剔花龙纹梅瓶……李鹏在保留文物原始神韵的基础上,将拓片融入钢笔画中,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绘制出200余幅文物作品,引起各大博物馆关注与点赞。

  2019年开始尝试用钢笔绘制文物历时17天完成邢侯簋

  当一条条黑色钢笔线条将国宝级文物邢侯簋定格在画纸上时,李鹏就知道,自己这辈子一定能吃上这碗饭了。

  经过长达一年的深思熟虑,2019年12月,李鹏开始尝试用钢笔绘制文物,他选择邢台历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国宝级文物邢侯簋,作为第一张钢笔画的主角。邢侯簋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腹身饰象纹,足部饰有蟠龙纹,是西周时期的国宝级文物,1921年出土于河北省邢台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由于邢侯簋流落海外超过百年,国内并未有相关仿制品,李鹏只能在网上收集相关照片作为参照,最终用时17天完成创作。他笔下的文物没有华丽的色彩,背景干净简洁,仅凭黑色线条交织排线便将文物的细节与质感一一呈现,让人不禁感叹其技艺之精湛。

  在问及创作构思时,李鹏提到,他原本是打算将青铜器内壁的铭文作为背景画在纸上,但考虑到别人创作时也会如此设想,便决定跳脱出画家的常规思维框架,反其道而行之。李鹏解释说,在西方艺术史中,静物通常需要绘制投影,但他认为文物不同于静物,因此选择不画投影,以突出文物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此外,印章的作用则在于平衡画面整体布局,因为大多数文物并不对称,一方面是生产年代的铸造工艺不够精良,另一方面长期埋在地下可能会被挤压变形,因此用印章作为支撑,拉回画面的平衡感。

  之后,李鹏又陆续为家乡邢台创作了系列作品《邢地重宝》,绘制了商朝“耳为父癸”兽首鋬兽面纹铜爵、汉代错金四神几何纹长颈铜壶等60余幅文物作品来记录“五朝古都”的出土文物。2022年6月,《邢地重宝》系列作品首次亮相于新建成的邢台博物馆,其中《邢侯簋》一经展出便受到广泛关注。

  这幅被李鹏称为“生死之作”的《邢侯簋》至今未出售,他解释是因为新建的邢台博物馆没有邢侯簋这件文物,所以这幅画常常作为文物照片在邢博长期展出。

  每年绘制的线条超过75公里相当于180多圈标准跑道长度

  2022年入秋,李鹏生了场病,心想“完了,我都要死了,却还没留下一幅好作品呢”,他当即决定,一定要画一幅最难的作品才算不枉此生。什么最难画?一定是花纹繁杂的青铜鼎。李鹏最终选定了自认为难度最大、纹饰最复杂的西周中期青铜器大克鼎,它被誉为“海内三宝”之一,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周身有各式各样的花纹缠绕,颈部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腹部则是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鼎足上部另饰有三组突出的饕餮,鼎耳上有相对的龙纹,其绘制难度不言而喻。

  “绘制大克鼎除了要画出它的造型和质感,还需要着重表达出西周时期鼎上最为主流、精美的饕餮纹、窃曲纹等特点,我整整画了七天时间,每天拿着画板趴在床上画图,用钢笔进行大面积的排线。这幅画画完了,病也好了。”李鹏说这也是他唯一一张在床上趴着画完的画,整幅画作画了将近15万笔线条,黑白分明的线条一排排、一列列,一层压着一层,一组叠着一组,纵横交错,井然有序。

  虽然大克鼎纹饰复杂,但完成之后,李鹏却认为它并不难画。“其实画画不以画面的复杂程度来判断难易程度,而是以最终的整体效果划分难度级别。我们只能说花纹越多越繁杂,但不代表花纹越多越难画。”在李鹏绘制过的文物作品中,他认为瓷器类文物的难度系数最大。“因为用钢笔画白色的东西,它是真的不好画。”

  曾经有人花费百万从拍卖现场买下一个宋代磁州窑花瓶,邀请他绘制一幅钢笔画,李鹏原本想拒绝,但转念一想,瓷器也是文物中很重要的一类,还是决定尝试一下。李鹏解释说,首先瓷器与青铜器材质不同,绘画技法也不同,青铜器应着重表现其身上的沧桑和斑驳,多用交叉排线的方式绘制。而瓷器则应该体现出釉面的细腻与光滑,一般使用单项排线。青铜器偶尔画错一笔不太明显,但瓷器稍有不慎多画一笔或者多个斑点,就前功尽弃了。此外,瓷器多为圆体,视觉呈现膨胀圆润之状,如何通过钢笔体现呢?“只能利用瓷器本身的黑色花纹与瓶身的对比来凸显出它的白。另外再将瓶子的边缘画黑而中间提亮,利用瓶子的暗影与高光,来挤压出瓶身的体积感与膨胀感。”

  “除了这些技法以外,钢笔画还需要极强的预见性,基本上一笔画错,整张重画,不可修改。”李鹏提到,钢笔排线速度很快,每一笔都很凶险,当自己意识到画错的时候,其实已经画错了好几笔,只能撕毁重画。李鹏细算一下,自己一分钟能够累计排线240次,每张作品上都有数十万根线条,每年绘制的线条就超过75公里,相当于180多圈标准跑道长度。

  绘制77幅流失国外的重要文物呼吁关注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五年时间,李鹏已经创作出240多张文物绘画作品,其中近三十幅被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除了为家乡创作的系列作品《邢地重宝》,他还绘制了中国各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古海遗韵》系列,虽说每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一样,但文物大多相差无几,创作题材已经将近枯竭。另外,市场需求有变,创作遇冷,甚至很多人曾反馈“钢笔画文物意义不大,拍张照就好了”。

  “外界的质疑催促着我不断去思考,如何才能找到不一样的文物?那一定要画一些别人手机拍不到的东西。”李鹏感慨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文物数量之多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然而,由于战争、掠夺、盗窃等原因,一些文物被带到了国外,这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每当看到那些代表着我国古老文明和历史的文物藏于国外的博物馆中,我的内心深处感到无比惋惜和遗憾,只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提笔记录,《何以归家》系列也因此而产生。”

  《何以归家》系列中,有一件出自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商虎食人卣,是李鹏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两年时间绘制的一幅最满意的画作。商虎食人卣整体是一个虎形的盛酒器具,上面不仅有虎头、人像,虎肩和虎背上还分别有一个猪首和一只鹿,器具整体又有卷尾夔纹、鳞纹、雷纹等饰样。“之所以花费两年时间绘制,是因为最初我把每个动物的表情画雷同了,但它们都是单独的物体,应该具备不同的表情,比如虎头眼神中露出的贪婪,人像则会有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等。但是若按照之前的画法,整体就会特别死板,不够生动。”为了区分出不同表情,李鹏只能凭感觉创作,也尝试在自己发呆时,顺手记录下文物呆萌的感觉,好在最终效果如他所想般生动。

  目前,《何以归家》系列中已经记录了77幅流失国外的重要文物,虽只是凤毛麟角,但李鹏仍在不断挖掘创作。除了记录流失到海外的文物,李鹏更想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当初我们没有珍惜的东西,如今在国外都是‘宝’,而现在我们身边可能也有很多东西具有文化价值,却常常被视而不见,所以我想劝大家不要等到历经时间验证之后才知道是个‘宝’,而是从现在就要懂得珍惜。”

  摒弃浮躁和功利绘制一本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物图谱

  选择钢笔文物画这条路之初,李鹏就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目标,要在35岁前完成钢笔画学术体系搭建、创办工作室、开办个展等。而他在30岁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大部分目标,今年6月底又成功在上海举办了个人画展“倾城·雅”。

  不过,李鹏的目标里还有一个长达30年的计划,计划进度才刚完成10%。2021年,李鹏有幸获得一套好书《西清古鉴》。因清乾隆皇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故命人将内府庋藏的鼎、尊、彝等青铜器分门别类,仿效《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体例荟辑成编《西清古鉴》。这本书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1529件,每器绘制一图,绘图精美入微,毫厘不失,每张图册后都配备器物解说,不仅对器物的方圆围径、高广轻重等记载详明,还对古器物的铭文均钩摹注释,堪称清代青铜器研究的典范之作。

  “读之如见器在眼前,触手可及。”李鹏提到,《西清古鉴》这本书从内容到画工、书法、款识及刊制,都代表了当时国家成书的最高水准,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目前更是考古界研究古代青铜器最重要的史料参考资料。这本书被李鹏翻看了无数遍,他发现书中记载的青铜器仅有一小部分已知下落,还有一部分因命名问题有待商榷,但大部分青铜器物已经流失海外,后世只能通过这本书来探寻它们的踪迹。

  “我想要绘制一本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物图谱,按照当时《西清古鉴》的编撰手法重新绘制一本书,命名为《东阁古鉴》,书中同样选取1529件文物,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型,比如涵盖有动植物或特殊纹饰的文物,还有各朝代的标准器型,它不一定是最好的器物,但它一定是最有学术价值的器物。”但绘制此书并非易事,李鹏算了算,一年52周,按照每周一幅的创作速度,大概需要30年。如今李鹏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画得也更慢了,常常毁而又画,画而又毁。“现在我要开始摒弃浮躁和功利心,修心作画,每一张都得力求让自己满意才行。”

  文/本报记者王静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