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举行 以“瓷”结缘 铸文明新篇

发稿时间:2025-10-23 10:2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一座东方小城,一只曾沉睡地下500余年的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岁岁鸭”,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创客与手艺人,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商贸与文明对话——10月18日-22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的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上,多元意象奇妙交织,勾勒出千年瓷都正在发生的深刻蜕变。

  在文明深处寻找“青春密码”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给景德镇留下了数千万片承载着文明记忆的瓷器碎片。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郝国江介绍,在明清御窑厂遗址基础上成立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它所有的器物没有完整器,都是破损的”。

  2022年6月,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古陶瓷基因库应运而生,成为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技术人员通过三维扫描、3D打印与材料分析,为每一件残器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和修复方案。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那只曾因瑕疵被皇宫舍弃的“岁岁鸭”,“40年前出土时只是一堆无人问津的碎瓷片”,依托古陶瓷基因库数据形成的修复方案和文创设计,它“被成功‘唤醒’,成为城市团宠文创IP”。

  科技为老物件复原难题带来方案,也为未来创造赋予无尽可能。古陶瓷基因库将物理碎片转化为可自由调取的文化资源,为创造和想象留下了无限空间。

  在瓷博会“瓷上丝路·全国青年非遗馆”,85后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曾超的瓷画《翠林春色》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这幅画远看是氤氲灵动的中国山水,近看又有油画肌理与陶瓷釉色的交融。“我想在这幅作品中探索陶瓷绘画的边界。”曾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通过色彩的堆叠与釉料的自然流淌,营造出既有传统意境又具现代张力的视觉效果。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陶瓷100”项目作品展览中涌动着青年创作活力。青年艺术家麻汇源的瓷画以瓷板打底,用高温颜色釉作画,釉色在窑火中自然开裂、流动,形成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理论研究专业在读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讲解员胡文婷介绍,这种基于材料特性的偶然之美,是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是青年手艺人探索创新的源泉。

  胡文婷坦言,技艺传承不易,更要用创新来增强其生命力,否则会审美疲劳。“新时代的人才在创作中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同时不断创新,做到反映时代甚至引领时代。”

  在这里,寻找灵感、商机和生活

  曾几何时,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席卷,景德镇各处传统窑火渐次式微。20世纪90年代,一度生产全国一半的日用瓷和80%出口瓷的景德镇,原十大国营瓷厂破产倒闭。但历史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这座城市也从未遗忘与遗弃这些承载着记忆的工业遗存。

  傍晚时分,由原国营宇宙瓷厂改造的陶溪川文创街区在秋日暮色中亮起灯火。昔日的翻砂车间变成了美术馆、博物馆,窑炉车间变成了创作空间。红砖墙上依旧保留着时代标语,墙边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高大的烟囱静默矗立,俯瞰着下方的人潮。“春秋大集”上,从极简主义的茶器到赛博朋克的雕塑,2000余名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创作者在此展示他们的奇思妙想。

  “靠山吃山,靠着景德镇做陶瓷。”3年前,90后景德镇小伙彭俊从地产行业转型,与朋友在陶溪川共同创办欣平陶瓷工作室。他的店铺里,既有为现代生活空间设计的创新器型,也有复刻的拍卖珍品“同款”,价格从几百元到十几万元不等,深受国内、欧美和中东客户的青睐。

  在陶溪川,登记在册的创客超3万人,他们中有像彭俊一样的本地人,也有许多“景漂”。据统计,如今有超过6万名“景漂”在景德镇生活、创业。“‘景漂’这个词带着文化属性,能实现理想,同时能挣点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民宿行山世外创始人傅吉江说。

  日本陶艺师高柳绫绪在景德镇生活了10多年,在三宝村开了间“无边窑”工作室。她说:“我觉得这是我的家。”像高柳绫绪这样的“洋景漂”有5000多人,他们或深耕于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或探索着陶瓷材料的跨界应用,或在直播间里用多国语言向世界推介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人用瓷器品茶,边喝茶,边看戏,“瓷、茶、戏”在此交融共生。浮梁县“中华老字号”天祥号浮梁茶,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牌。本届瓷博会期间,天祥号发布了新品茶。“天祥号在坚守传承百年后依旧在创新发展。”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张春萍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希望景德镇有更多非遗企业、非遗产品,一代一代地坚守下去。”

  本届瓷博会迎来30多国品牌参展,200余家国际采购商在此寻觅商机。朝鲜阳光联合会社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青瓷。“这次我们秉持着文化交流的目的参加瓷博会。”会社总社长崔银珠通过社长助理兼翻译禹哲义表示。“很多人觉得我们的产品很特别,称赞我们的产品文化氛围浓厚。”禹哲义说,瓷博会期间,已有5家中国企业向他们表达了定制意向。

  土耳其参展商巴特,今年带着特色土耳其瓷器第8次来到这里。无论是展位布置还是产品,都凸显着土耳其陶瓷标志性的艳丽色彩与浓郁民族风情,吸引众多参观者拍照打卡。一名来自北京的观众在展位前流连,最终选定了3件彩绘小碗。“这些花纹太特别了,既适合陈列也能日常使用。”她说。

  美在差异,美在共生

  “美在差异,也美在共生。”在10月19日“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上,景德镇市市长陈克龙说,陶瓷虽小,却是连接人类情感、传递文明基因的世界语言,城市因为对美的追求、对文明的继承、对共荣的向往而紧紧相连。

  作为240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景德镇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访客,文明对话在这里也愈发深入。

  “我们在公州一处1500年前的陵墓里发现的瓷器,和中国南京陵墓里的瓷器是相似的。”韩国公州市前市长金正燮在世界市长对话上说,“这说明公州1500年前就已和中国展开了交流。”

  “土耳其的瓷器来源于中国。”土耳其伊兹尼克市市长卡根·穆罕默德·乌斯塔说。

  奥斯曼帝国时期,中国青花瓷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土耳其,成为宫廷珍品,奥斯曼苏丹下令工匠仿制中国青花瓷,伊兹尼克的“瓷都”崛起历程由此开启。“如今,我们教育新一代既继承过去的传统和文化,也面向现代世界调整自己的步伐。”乌斯塔说。

  意大利蒙特卢波·菲奥伦蒂诺市市长西蒙·隆迪说,本次瓷博会上意大利带来的特色灯具,下方灯座是景德镇瓷器,上方灯罩产自意大利,成为“中西合璧”的完美诠释。

  跨越千百年的瓷缘,在新时代正以多种方式延续深化。

  古陶瓷基因库面向全球开放,以数字化力量助力文物复原、鉴定与文旅开发;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相继在阿联酋迪拜、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等地落地生根;景德镇更与全球72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往来,与33个城市签订友好协议,与8个城市建立正式友城关系。

  俄罗斯戈罗杰茨市行政长官穆德诺夫·亚历山大·尤里耶维奇表示,该市发展文旅与保护木构非遗的经验,与景德镇形成了有益互补,愿与中国深化旅游合作。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议会副议长努尔巴耶夫·尼亚兹别克表示,该市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立国际物流通道,他热情邀请景德镇参加其秋季旅游展会,共拓文旅合作。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子凡 记者 贾骥业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3日 02版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