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青年参观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戏剧艺术展。蒋灿/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蒋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11月1日晚,随着戏剧大联欢活动尾声剧目《多耶》在广西南宁市三街两巷人民剧院欢乐唱毕,第三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的重要活动——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圆满落幕。
本届戏剧周汇聚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等8个东盟国家的11个艺术团体,以及国内11个省(市)的29个文艺院团,共同呈现25场精彩演出、3场交流与座谈、1场戏剧艺术展览、1场戏剧工作坊。
10月29日晚,新编粤剧《南拳》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该剧主演、广州粤剧院青年花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非凡表示,该剧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粤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蔡李佛拳”有机融合,通过南拳英豪从世俗武夫蜕变为抗日战士的传奇叙事,展现岭南武术的阳刚之美和南派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她看来,“这种创新将情感与武打并重,节奏紧凑如电影”,才能让年轻观众“看得见、听得懂、愿意来”。
广西民族大学研一学生梁馨元得知新编粤剧《南拳》上演的消息后,专程赶到剧场观看。她表示,自己入坑戏剧,是因为一条“青年京剧演员边卸妆边讲解《霸王别姬》宝剑舞”的短视频。这种“后台揭秘”式传播,打破了戏曲“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让她读懂“舞台背后的人和学问”。
来自广州粤剧院的粤剧新生代传承人陈振江认为,戏曲传承需“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守传统基本功,夯实“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等传统根基,推出优质经典剧目;另一方面大胆创新,跨界融合流行音乐、实景演出甚至剧本杀互动环节等形式,以满足青年的需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在《刁蛮公主戆驸马》的改编中,我们融入现代婚恋观,让观众能影响剧情走向。”
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团长王盛伟提到,剧团近年融入现代化创作理念,吸引大量年轻观众。“节目融合少数民族戏曲、歌舞与现代元素,符合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剧团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招募等方式缓解青黄不接的困境。
中国东盟戏剧周总策划毛小雨表示,戏剧周不仅是艺术的展台,更是民心相通的桥梁。“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们所做的就属于‘民心相通’的工作。通过戏剧这一纽带,中国与东盟的人民之间加强了往来。而青年的参与让这一纽带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