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成都2025年“蜀戏新韵”系列慕课视频正式上线。舞台上,名家大师与小小传承人同台展演,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成都“传统文化进校园”火热图景的一角。
走进成都市青羊区同辉(国际)学校川剧文化艺术长廊,剧照、服饰等映入眼帘,传统戏曲的魅力让这里成了学生们的“文化打卡点”。
在教学楼中庭的星辉厅,音乐老师李佳星正专注地指导戏曲社团的孩子们排练《九天开出一成都》片段。孩子们动作舒展,表情大方,举手投足间自信流转。
“同龄人之间的传播往往最有效,一个孩子的精彩表演,能激起一大片孩子的向往。”音乐教研组组长鲜佳彤介绍,学校在开学典礼、入队仪式等重要场合设置戏曲展演环节,让小小传承人带动更多同学。
据了解,该校自2017年启动戏曲进校园以来,系统培养“小戏迷”“小传人”。如今,学校创排的《九天开出一成都》等荣获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小梅花”奖。此外,《诗韵川音》获央视《看我72变》周冠军,《金山寺》在“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戏剧展示中获奖。
传统文化的浸润远不止于戏曲。同辉学校的陶艺工作坊内,陈列着学生依据苏轼《赤壁赋》意境制作的扁舟模型;楼顶“童城本草园”中,六年级学生种植的中草药已经发芽;校木艺室,学生们可以亲手拆解组装,领略中国传统建筑榫卯结构的智慧。
“我们系统地将这些传统文化课程纳入课表,不是单纯为了技艺传授,更是一种文化浸润,这本质上是一堂大思政课。”该校副校长周丽莉说,“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所获得的感悟与积累,会让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散发。”
同辉学校的实践,是青羊区乃至成都市大力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精彩缩影。在此框架下,各校百花齐放,泡桐树小学的孩子们曾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川剧变脸、东城根街小学的孩子们在“蜀戏新韵”慕课舞台上自信演绎、康河小学推行“川剧入心”与多种非遗艺术深度融合。各校还开发了《万春剪纸·教学讲义》《川剧绘画》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并通过学科融合,让戏曲知识渗透到语文、体育等课堂之中。
据悉,成都校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出从点到面、深度融合、走向国际的态势,后续将更深入地利用场馆资源,加强学科联结,并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等智能化传播手段,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覆盖面。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