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热爱终有回响

发稿时间:2025-11-08 11:19:00 来源: 经济日报

  在很多人印象中,“合唱”是文艺汇演中整齐的队列,或是舞台上气势恢宏的演出。而如今,上海彩虹、青岛炫乐、北京悦城等业余合唱团,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北京演出开票即售罄,演出当晚虽遇暴雨依然满座;青岛炫乐室内合唱团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线上直播舞台;越来越多业余合唱团的演出成为票务平台的热点……一种基于热爱的合唱新生态正悄然形成,而市场与观众也给予了热烈的回应。没有科班出身的光环,旋律中安放着属于普通人的热爱。

  生活方式

  在业余合唱新浪潮中,每个团体的相聚都妙不可言。

  青岛炫乐室内合唱团的名字来源于青岛方言,“炫了”,也就是“了不得”的意思。8年前,这个为了“接碎活儿”临时凑成的小队,活动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团长董磊望着一张张意犹未尽的脸,做了个决定:“不如,我们把团固定下来吧!”

  谁也没想到,这个不求营利、全凭热爱的业余团体,竟一路从地铁站的自发演出,唱到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他们表面“业余”,背后却自律到近乎“苛刻”。

  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排练,一年无故缺席2次即视为退出——这对一群有本职工作的上班族来说并不轻松。团长董磊坦言,严格的纪律实属无奈:“我们是一个社会公益团体,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则,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永远也站不上真正的舞台。大家都明白——合唱,是一件所有人一起努力才能做好的事。”

  “排练必须背谱”“音准不对,整个声部留下来重练”……面对“团规”,大家也会“哀嚎”:“每次检查背谱,我都感觉大脑被瞬间抽空!”“为什么谱子不能直接焊在我视网膜上!”

  练歌抠细节抠到30遍,但成果也着实令人欣喜,当演出结束台下掌声炸开的那一瞬间,大家内心都感到无比满足。

  演出的歌曲加入独特编排。《大花轿》憨厚直白的歌词,遇上女声的柔美吟唱与男声的浑厚和声,质朴的幸福感变得真挚动人;《恋爱ing》被合唱团重新演绎,一个人的甜蜜仿佛变成了一群人的浪漫;《落叶归根》以合唱的方式娓娓道来,思乡之情也愈加深沉……

  在生活节奏飞快的北京,合唱团同样散发着强大吸引力。

  杨博是北京悦城青年合唱团的男高音,本职工作是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因为不在北京工作,他每周都要从石家庄来北京进行排练。招新面试时,团长就问他:“每周从外地赶来排练,能坚持吗?”他当时回答得十分坚定。而这一坚持,就是整整一年。

  杨博并非专业歌者,也没有受过系统音乐训练,仅有的基础来自儿时的声乐兴趣班和音乐课。为了跟上排练,他常在私底下用功:缩短玩手机等碎片时间,忙完工作就钻研乐谱,打磨演唱技巧,为每周六的排练做准备,生活因此变得格外充实。

  “我非常喜欢悦城的理念——‘合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发掘出更多可能,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力。”杨博说。对爱好的坚持反过来也滋养了他的工作,学生们也更加敬佩这位“全能型老师”。

  重拾梦想

  在业余合唱团里,白天,他们是老师、策划、医生;下班后,他们就化身排练厅里的“艺术家”——背谱、抠节奏、合声、练呼吸……来自不同行业的他们,因同一个梦想相聚,在两点一线的都市生活中,为自己开辟一片情感绿洲。

  谁说工作与爱好不可兼得?

  有些人做着与音乐“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却意外与合唱团结缘。

  炫乐合唱团的于子洋是一名地铁车站调度员,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是工作中的必备素养。某天在车站电视里看到有关炫乐合唱团的纪录片,他才发现青岛竟藏着这样一个音乐组织。5岁开始学声乐,后来接触钢琴,作为艺术生的他高考时与音乐院校失之交臂。合唱团的出现,重新点燃了于子洋心底的音乐梦,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从此回归那个熟悉的舞台。

  “我的工作需要严守规章,音乐却是轻松自由的。”于子洋说,“这种上班下班的‘反差’,让生活更加有乐趣了。”

  在生活、工作与爱好间游刃有余的王绵绵,对这种“反差感”深有体会。她曾经做过外企总助、英文编辑、会议策划,目前是企业项目主管,同时也是一位“宝妈”。没学过声乐和乐器的她,因嗓音条件好,学生时代便与合唱团结缘。大学时,校内合唱团每年毕业季都会组织游唱,在夏夜的晚风中,沿着宿舍楼边走边唱,歌声悠扬、闪光灯摇曳,不断有人随机加入……这种温馨的呈现,让她对合唱团有了更深的理解。

  “可惜毕业后,我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团体。能接触到的,不是门槛过高的专业团体,就是风格迥异的广场老年合唱队……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独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王绵绵感叹。直到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感觉身体被掏空》《春节自救指南》爆火,她惊觉:业余合唱可以如此贴近生活!于是她开始在各平台搜索北京的合唱团,幸运地通过悦城合唱团的面试,一唱就是4年多。

  “团员们来自城市的各个角落,每周固定穿越好几个‘环’来参加排练,甚至还有每周从河北坐高铁来的小伙伴,绝对为爱发电!”王绵绵说。

  这4年,女儿是王绵绵学谱子、练唱、录作业的“忠实观众”。因为没有乐理和专业声乐基础,五线谱是一点一点学的,谱子是一点一点抠的,高音是一点一点突破的。见证全程的女儿也体会到了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明白了生活中有许多美好值得忙碌,有许多人愿意为热爱聚集。

  彼此点亮

  艺术无界限。绘画创作者李子青,常年与画布独处,喜欢让合唱音乐飘荡在画室。听着听着,心底对合唱的渴望一次次被点燃。

  李子青对今年秋季专场音乐会的筹备过程有着极深的印象。从指挥、团长、筹备组成员,到每一位刻苦练习的团员,都自发投入巨大精力。从场地、灯光、摄录、宣发到组织工作……每个环节都有周密预案,并稳稳落地。“不夸张地说,我从未见过这么大一群人,毫无功利心地利用业余时间,如此热情饱满地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悦城合唱团打出名气登上了电视节目,李子青觉得,加入悦城遇见这份纯粹的爱,是自己今年最幸运的事。

  作为青岛炫乐合唱团“经纪人”,李庚炫对活动组织也颇有感触,她笑称自己是团队的“唠嗑”担当。“国家大剧院的线上演出机会,可以说是我‘唠嗑’唠出来的。”她毛遂自荐,向国家大剧院演出部介绍自家合唱团。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沟通、汇报、上会讨论,机会终于垂青这个有准备的团队。

  除此之外,李庚炫经常会准备一些别出心裁的活动,如情绪剧场、跨年音乐会、手环抽奖活动等。她想,一场演出不只是台上唱歌、台下聆听的单向传递,它更应是一个关于共鸣与连接的现场,因为音乐之外,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在发生。“我希望大家离开剧场时,不只是记得台上的旋律,更能带有一种‘我与这场演出相互看见、理解’的感觉。”

  在为热爱奔忙的路上,这些年轻人意外收获了一群“神仙队友”。

  有的团员原本是“社恐”,每次排练都约好同进同出,互相打气。慢慢地,她们认识了更多伙伴,在合唱团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有的团员面对合唱团招新时的重重考核,本有退缩之意,但现在已经在合唱团唱了6年,时常庆幸自己没有打退堂鼓,才能结识这么多好友。

  合唱的能量还能辐射到更远的心灵——“很多观众会在我们的新媒体后台留言,分享他们的故事。那些平凡却真挚的诉说,让我特别欣慰——原来有人真的从我们的歌声中,找到向前走的勇气。”董磊说。

  这群来自人海、奔赴音乐的普通人,用热爱把日子唱成了诗。他们在白昼恪守岗位,也在夜晚守护初心,他们在一次次排练中展现光芒,也在一次次和声中热泪盈眶。

  当合唱贯穿舞台与生活,它便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陌生心灵共同的归宿。这些蓬勃生长的合唱团,为我们筑起可供栖息的精神家园,也在传递一座座城市的文化底色。当平凡的我们因为同一份热爱相聚,那些排练厅里的几十遍雕琢、舞台下的千里奔赴、生活中的彼此点亮,都会在某个时刻,聚成能量,遇见回响。(作者:赵田格格)

责任编辑: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