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画《大漠砺兵》,作者墨建杰。

版画《秋意浓》,作者刘德才。
每次踏上延安这片土地,目之所及尽是“陕北好江南”的美丽景象,内心总会翻涌起无限的感慨。当年,在苍茫贫瘠的陕北沟壑间,古元、胡一川、彦涵、力群等来自五湖四海的木刻青年汇聚于此,孜孜探索中国现代版画的路向,以责任、智慧和汗水开启版画艺术新篇章。
作为抗日烽火中的革命文艺摇篮,延安鲁艺孕育了宝贵的“鲁艺精神”,收获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其中延安木刻将革命理想与现实斗争相结合,不仅在国内提振民族精神,也在营造国际舆论环境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一大批新兴木刻艺术家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借鉴欧洲版画特点,吸收中国民间剪纸、年画等营养,推动版画艺术向着民族化、大众化转型,树立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典范,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延安学派”,其艺术风格不仅影响了解放区美术创作,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里,艺术家们汲取革命的养分,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创作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彰显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力量。最终,他们从延安走出来,成长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旗帜性人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省文联、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西安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第二届延安木刻版画双年展,既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和平的礼赞。面向历史,此次双年展旨在传承和弘扬延安木刻叩击时代命题、坚持艺术为人民的精神;面向当下,此次双年展汇聚各地创作,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木刻版画创作观念与实践的多种可能。
从对祖国建设、大国重器、城市更新、乡村全面振兴等时代图景的描绘,到对美好生活、时代人物、时代记忆的多维表达,新时代中国朝气蓬勃的生动图景,被镌刻进一幅幅精心创制的作品中。漫步展厅,在光影与图像之间,重构着历史的景象,展现着时代的发展,谱写着祖国繁荣富强的诗篇,引人共鸣。这也许就是视觉艺术的魅力,它能把众多或活泼,或深沉,或激越的新鲜感受,统统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语言,无需通过文字转译便能让人读出思想、读出情感。
阅览这203件映衬在白墙上的优秀作品,能够直观感受到它们既继承了延安木刻版画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观念。这些作品包括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等多种形式,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其中,黑白木刻焕发新的活力,以“刀味”和“木味”呈现强烈的视觉张力,刚健而分明;油印套色与绝版木刻丰富而厚重;传统水印木刻实现当代观念转换,凸显独有的艺术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版画家,他们是版画艺术传承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学术思考、艺术个性和版画语言构筑了新时代中国版画的多元风貌。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版画家还需持续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断拓展木刻语言的表现空间。
昔日黄土高原已换新装,延安鲁艺精神隽永绵长。
今天,“延安木刻版画展”以双年展形式发展为一项持续性的学术活动,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当代中国美术版图中,坚定而鲜明,丰富而深沉。它联合“延安版画艺术中心”——以抗战时期延安鲁艺西山的原鲁艺木刻工场为载体,利用窑洞、瓦房设立版画工坊、艺术家工作室、展览展示、研学体验以及配套食宿后勤等功能区,构建起版画创作与研究、展示与交流、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社会美育与文化传播等协同发展的平台。毫无疑问,它将成为一个耀眼的地理坐标,将延安与国内各地版画家相连,将延安传统和当代创作相接,凸显木刻版画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进一步激发版画在新时代的活力。
精神历久弥新,艺术薪火相传。战火中淬炼的文艺刀锋,必将主动、深度回应时代课题,在现实主义的磨砺中愈益坚韧。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