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积山第44窟窟龛塑像,其表情被誉为“东方微笑”。
杜晓帆供图
自上世纪80年代敦煌修复人员参与麦积山石窟抢救性保护以来,麦积山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强调科学化、规范化。今年,敦煌研究院与复旦大学文化遗产团队合作制定麦积山文物保护规划,以文化景观方法论重估麦积山石窟的价值,全面推动由“抢救性保护”走向“预防性保护”。
麦积崖地处秦岭余脉,山体如农家积麦,百米崖壁上布满大小孔洞,见证了古代工匠攀援崖面、悬空作业的高超技术。上世纪50年代考察时,曾组织附近木匠挟板架梯,借孔桩重现“穿龛架岭”的登云绝技。但这种传统木梯攀援方式,无法满足大规模公众开放的需求。上世纪7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了为期8年的岩体加固与栈道建设工程,为公众近距离观赏千年遗珍创造了条件。
岩体加固与栈道建成后,麦积山石窟以真实、完整的面貌向世界开放,许多自宋代后长期荒废的洞窟,数百年后再次迎来人迹。窟龛中的塑像、壁画、碑记题刻,得以系统整理、临摹与刊布,成为考证历史的重要实物。这些实物遗存展示了5—13世纪间中国的社会变动、南北交流与民族融合、宗教信仰的兴替。窟龛中所见的造像、服饰与题记等,为西北社会史、军事史、民族交融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史料。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型图录与研究成果连续发表,使我们对中国石窟寺整体演变与古代社会生活的认知更加全面。
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推动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重估其普遍价值。天水古称秦州,地处陇右门户,连结中原与西域、吐蕃,麦积山本身即为丝路沿线文化交流的产物。
麦积山的自然景观亦为其价值所系。秦州有“陇上江南”之称。退耕还林后,麦积山恢复了历史上优越的自然风景。每逢雨季烟云缭绕,古籍“麦积烟雨”之景得以重现。因其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历史上的隋唐大地震曾造成崖壁断裂,山脚下尚存坠毁的古代窟群遗迹。基于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保护对象已从单一的壁画、雕塑延伸至赋存山体、景观环境与地下文物埋藏区的整体保护。2017年麦积山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后,依托世界遗产地管理经验,持续开展系统考古、编写考古报告,进一步提炼并阐释麦积山的多重价值。
麦积山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周边村落人们的精神归属。山脚麦积村、草滩村有600余户人家,石窟修葺、栈道修建、交通运营与讲解服务长期依赖当地的劳力输送与人才培养。村民将麦积山石窟视为血脉归属与文化骄傲,愿意一代代传承并守护下去。麦积山艺术研究所出版科普读物并培养“小小讲解员”,将遗产守护理念转化为社区认同与日常实践。
麦积山的选址、开凿、修葺与现代保护共同构成了1500余年的文化史诗。在整体性保护视野下,我们发现缔造“麦积烟雨”的湿润气候,却给洞窟渗水治理带来了难题;良好的山林植被让鸟类、昆虫共栖,但也为崖面洞窟造成了生物性病害挑战。为了留住这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麦积山召唤着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以科学的方法与代际坚守,潜心为国护宝,守护跨越千年的动人微笑。
(作者单位分别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