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围炉煮茶 古人可比你讲究多了

发稿时间:2025-11-12 11:26: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宋 刘松年 撵茶图(局部)

  明 唐寅 品茶图(局部)

  立冬已过,围炉煮茶又成为朋友相聚的心头好。如今流行的围炉煮茶自古已有之,我国是茶的故乡,在古代,围炉煮茶远不只是一种冬日取暖的饮食方式,它更是一种深邃的生活美学与精神仪式。于寒日之中,邀三五知己,围坐于红泥小炉旁,看着釜中水微沸,听着松风之声,品着茶汤之韵,构成了文人雅士心中理想生活的重要图景。

  器具

  陆羽的风炉设计融入五行八卦思想

  煮茶的器具是这场风雅事的基础,其中“围炉煮茶”中的“炉”是整套茶具的核心与灵魂,它不仅是提供热源的实用器,更是承载了深厚文化底蕴的雅器。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精心设计了专用于煮茶的“风炉”,多为铜铁铸造,或由陶土烧制,形似古鼎,有三足或四足。陆羽的风炉设计极具象征意义。炉脚上常刻有“伊公羹,陆氏茶”的铭文,彰显其与古代圣贤饮食之道并列的抱负。更为精妙的是,他将易经的五行八卦思想融入其中:炉身三个通风窗口,分别铸有“巽”“离”“坎”三个卦象符号。“巽”代表风,“离”代表火,“坎”代表水。

  宋代的炉子相较于唐代的“古鼎”造型,变得更加精致和多样化。出现了石制的、陶制的、瓷制的等多种材质。形制上除了传统的三足圆形风炉,也流行箱形的“茶炉”,更为规整,便于放置汤瓶。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工艺改为炒青,冲泡法成为主流,“煮茶”逐渐变为“泡茶”,但对烧水之炉的讲究并未减退。最典型也最被文人所青睐的,便是红泥小火炉,或称“砂铫”。这种炉子通常用陶泥或紫砂烧制,体积小巧,携带方便,色泽温润,极具朴拙之美。明代唐寅的《品茶图》中,童子在屋角煽火煮泉,所用的正是此类小炉。

  一套完整的茶具,是茶道精神的物化。举国之饮的茶文化到了宋代被“点茶法”推向巅峰,更是催生了另一批特色器具,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中描绘的“十二先生”,正是宋代饮茶用具简化版的拟人化。审安老人赐予它们姓名与字号,又给它们冠以官名,以此展现它们的质地、形制和作用,读来很有意思。

  比如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茶笼,是烘具兼贮具;姓韦,表示它是由竹子编成的,与成语“韦编三绝”中的“韦”相近;名文鼎,字景旸,表示它能生火;号四窗闲叟,表示它的形制,四面通风;官名“鸿胪”音近“烘炉”。胡员外指的是取水用的瓢或水杓。姓胡,与“葫”同音,表示它是用葫芦制成的;名惟一,字宗许,号贮月仙翁,表示它的形制和特征,源出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官名“员外”,“员”与“圆”同音,暗示其形制。

  除此之外,还有木待制(碎茶用的槌、杵、臼)、金法曹(碎茶用的茶碾)、石转运(茶磨)、罗枢密(筛茶用的罗合)、宗从事(洁具茶帚)、漆雕秘阁(盏托)、陶宝文(茶盏)、汤提点(烹茶、注汤用的汤瓶)、竺副帅(茶筅)、司职方(洁具茶巾),单看复杂的器具名称,就能明白宋代点茶法难以传续下来的原因与操作过程复杂有关了。

  用水

  文人所津津乐道的是雪水与花上露

  对煮茶之水的讲究,体现了古人对自然韵律的追求。古人论水,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因此,对水品的挑剔,是品茗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陆羽在《茶经》中提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尤其推崇源自钟灵毓秀之地的清冽山泉。而更为文人所津津乐道的,则是雪水与花上露。这些来自天上的水,被视为无根之“天泉”,凝聚了天地至纯至净的灵气,用以烹茶,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茶香,并带来清甘绝伦的独特口感。

  南宋诗人陆游在《雪后煎茶》中吟咏:“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诗人一边欣赏雪景,一边烹雪煎茶,抛却尘虑,品茶观景,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浪漫情怀。这种雅趣在《红楼梦》中达到极致,妙玉在玄墓蟠香寺收集梅花上的雪,装在鬼脸青花瓮里,埋在地下五年才取出来煮茶,宝玉品尝后,只觉清茶中有淡淡花香,赞赏不绝。

  而在绘画中,虽难直接描绘用水,但意境已然烘托。例如,马远的《寒岩积雪图》虽未直接画出煮茶场景,但其描绘的雪覆山岩、万籁俱寂的意境,正是文人雅士心中收集梅上雪、于寒岩间围炉烹煮的理想之境。画中雪景所象征的纯净与清寂,与煮茶用水的最高追求在精神层面上完全相通。

  方法

  从煎茶法到点茶法再到明清以来的瀹泡法

  煮茶的方法,是前两者最终的呈现,其技艺与流程,在不同朝代有着鲜明的演变,从唐代的煎茶法到宋代的点茶法,再到明清以来的瀹(yuè)泡法,脉络清晰。唐代的煎茶法程序繁复而严谨:需先将茶饼炙烤、碾碎成末,然后投入釜中与水同煎。其核心在于对水沸程度的精准把握,陆羽称之为“三沸之辨”:初沸如鱼目,微有声,此时加入适量盐调味;二沸如涌泉连珠,此时舀出一瓢水,并用竹夹在釜中心搅动形成漩涡,将茶末从漩涡中心投入;待到三沸如腾波鼓浪,则将之前舀出的那瓢水重新倒回釜中,以“育其华”,止住沸腾,此时茶沫饽勃发,便可舀出分饮。过了三沸,水就“老”了,不宜泡茶。

  唐代《萧翼赚兰亭图》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左下角一位老者正蹲坐于风炉前,炉上置一茶铛,水已沸腾。老者手持茶夹正准备搅拌茶汤,旁边童子弯腰捧着茶托盘,小心翼翼等待分茶,将唐代烹茶风貌写实展现。

  宋徽宗的《文会图》呈现了宋代文人饮宴的盛大场面。画面一侧,僮仆正围着小桌备茶:一人手持长柄匙从茶罐舀取茶末,准备放入茶盏,另一人则执壶注水,这正是盛行的“点茶法”。画中炉火正旺,有人在一旁搅动茶汤,有人在炉边“候汤”以保证适宜水温,每个步骤都显得如此专注而富有仪式感。刘松年的《撵茶图》更细致描绘了点茶过程:左侧一侍者跨坐矮几,手推茶磨撵茶,边上有棕制茶帚与拂末用以聚拢茶末;另一侍者立于桌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执茶瓶点茶;桌上整齐摆放着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构成完整的备茶场景。

  明清时期,煮茶逐渐发展为更直接的冲泡方式,但围炉的雅韵不减。唐寅的《品茶图》描绘冬日景象:寒林中草屋三楹,主人坐于案前读书,一僮蹲于屋角,煽火煮泉;侧屋几上置茶壶与茶瓯,整体呈现文人悠闲的山居生活。画上唐寅自题:“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其中“蟹眼松风”正是描绘煮水时水泡如蟹眼、松涛如风的生动景象。

  古代的“围炉煮茶”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器具、源自天然的佳水和富有章法的技艺,将日常的饮馔提升为一种精神上的修养与享受。

  文/本报记者陈品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