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忽必烈为什么犹豫了三年才建大都新城

发稿时间:2025-11-17 13:26: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元大都的新旧两城

  东四七条留有元代火巷的痕迹

  ◎王越

  公元13世纪,蒙古骑兵攻占金中都后,烧毁了豪华的皇宫,把金朝首府中都降格为燕京,改由燕京留守兼行省长官札鲁忽赤即断事官治理。后来又在燕京设中州断事官主治汉民,汉人称之为燕京行尚书省。蒙古人占领中都以后的45年里,燕京一仍金制,为62坊,除皇宫被焚烧外,城墙和城内的街巷胡同、衙门、商铺、佛寺道观基本没什么变化。1260年,忽必烈在距燕京西北300多公里的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附近)即位称帝,正式建立大蒙古国的第一个年号“中统”。中统五年(1264), 忽必烈将都城迁至金中都旧城,再次升燕京为“中都”。但是过了三年,忽必烈竟又改变主意,决定在中都城东北郊外另建新城,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为新城的漕运而改选新址

  忽必烈继承汗位登基之初,都城开平位置偏北,居于草原地带,对控制中原明显不利。忽必烈的爱将、先锋元帅霸突鲁对他说:“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大漠。而且天子必须居中以受四方的朝见。大王果欲统御天下,非驻燕不可。”世祖有所省悟,说道:“若不是你这样说,我几乎失误了。”

  据《续资治通鉴》载,景定四年(1263)春正月,“蒙古刘秉忠请定都于燕,蒙古主从之。”《春明梦余录》对这段描写得比较详细:“元世祖尝问刘秉忠曰:‘今之定都,惟上都、大都耳,何处最佳?’秉忠曰:‘上都国祚短,民风淳;大都国祚长,民风淫。’遂定都燕之计。”因此﹐忽必烈在解决了与弟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后,决定把都城迁至燕京,并计划在燕京城内营建宫室,以兼顾对华北、中原地区的统治,借以保证财赋收入。

  随着燕京地位的日趋上升,政治重心南移,忽必烈怀揣“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大略,将都城南迁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不过在营建宫室的选址问题上,忽必烈却一直犹豫不决。最初的想法是在金中都旧城的基础上翻建或扩建,但是过了三年,竟又做出放弃中都燕京旧城的决定,并于旧城东北郊外,另建新城,仍称中都。

  从中都旧址的放弃到新址的选择,前后数年之间没有定论,其间必然经过反复的考虑。旧址被放弃的原因较易理解:第一,忽必烈派遣刘秉忠到燕京考察,看到金朝的宫殿已被蒙古兵丁烧成废墟,已成“行殿基存焦作土”的破败景象,所以选址重建在所难免;第二,忽必烈对住在金中都城原住民心有疑忌,怕他们起来造反。《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汗八里城(指燕京旧城)在契丹省的一条大江之上,自古以来就以雄伟庄严而驰名遐迩。城名的含意是帝都。不过,皇帝陛下根据星学家的卜算,认为该城将来要发生叛乱。所以,他决定在江的对岸另建新都……新旧都城只一江之隔。新都取名大都。所有的契丹人,也就是说,契丹省籍的所有居民,都被迫撤离旧都,迁居新都。但是,对那些忠贞不贰、无可怀疑的居民,仍然允许留在旧都。尤其因为新都虽然有我们即将要描述的那样的容积,但不可能像幅员辽阔的旧都那样,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居民。”

  大都城的新址,最终选择在金中都旧城东北。主要是因为那里有比较丰沛的水源,包括大面积的湖泊积水潭与清澈的泉流,既为新宫的建设保证了优美的环境,又为新城的漕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都是中都旧城难与比拟的。这一次的变动,说明了北京的城址,已经从莲花池的下游,转移到高梁河上。而且,这与此前郭守敬曾提出的改造中都旧闸河,“东至通州,灌以玉泉水,引入行舟”的计划相一致。

  元大都独尊火巷 这些火巷后来都并入了胡同

  元大都城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贯通。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详细描述: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

  近年在今景山公园(延春阁、厚载门遗址)之北发现的御道遗迹,宽达28米。按照方位,当时元廷将大都北城街道分为50坊,这样一来,大都的坊由原来金中都城的62个,扩建到南北两城共112个。元代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记载了元大都的街道按照长短、宽窄顺序,分为街(大街、小街)、巷(火巷)、弄(衖通、火弄)三等。最长最宽的称街,最短最窄的称弄。《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京城总纪引析津志写道:“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

  衖是弄的古字,《南齐书》注:按弄衖音义并同。元代官修政书《经世大典》记衖通为火弄。《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载:“东下一级,复值润底,已转入隘关之内矣。于是辟成一衖通。”在衖通下注明“弄,小巷之意”。熊梦祥是南方人,知道火巷和弄都取自南方,在衖通下特别注明“衖通二字本方言”,表明衖通这两个字是吴语方言弄堂。可见当时火弄、衖通、弄堂可以通用。顺便说一句,明清学者考证,胡同就是吴音“弄堂”的音转,明代学者杨慎说:“弄,巷也。南方曰弄,北曰胡同。”

  火巷,是南方普遍使用的街巷通名,宋金交兵时创于南宋,既为防火而设,也方便作战用兵。南宋所创的火巷宽而笔直,巷两边还带有排水的明沟,使街对面的火势不至于蔓延过来。火巷比传统的巷和胡同要宽,这也有利于来往通行、行军作战。火巷作为比“街”低一等的道路,也流传到北方其他城市。至元四年(1267年),元朝在原金中都城东北建大都新城(又称北城),新城里的街巷,是以大街、小街和火巷为主,火巷作为低于大街、小街的第三级街道,在街巷中独占鳌头,居然设立了380多条,数量之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元朝独尊火巷这一点,以往很多介绍北京的书籍,往往一笔带过。值得提及的是,明朝建都北京后,北京的火巷从元末的384条,极速减少到只有东城明时坊一条。胡同则得到飞速发展,从元末的29条弄堂,增加到城内外的459条,其中仅内城(元大都新城地区)就冒出347条,速度可谓惊人。显而易见,这些火巷都进入了胡同的行列。这段史实,在北京街巷胡同文化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实测的全城中心作出标志 是城市规划史上一大创举

  正是考虑到要把积水潭括入未来的大都城中,同时也解决水上运输问题,所以元朝建大都城,先从规划宫殿和宫廷用水开始。古代的积水潭与现在的积水潭不同。历史上,德胜门外的原太平湖与今积水潭、北海和中海是连为一体的, 金朝统称白莲潭,同属高粱河一带的天然湖泊,总水域比现在的几个湖加起来大得多。

  元代,今北海和中海称太液池,积水潭是太液池的上源。在大都城的规划建设中,首先考虑以金代大宁宫太液池为中心的东岸布局宫殿建筑,即在湖泊的东岸兴建宫城(大内);湖泊的西岸,另建南北两组宫殿,南为隆福宫,北为兴圣宫,分别为皇室所居。宫城与隆福宫、兴圣宫这三组宫殿群,被称为三宫鼎立,构成了元大都皇城中的主体建筑。在这三组建筑的中间,是清波涟漪的太液池,太液池中间则是万岁山,成为皇宫中的苑囿。太液池中的琼华岛,经过中统年间修建,也改称万岁山。万岁山以南,另有一个小岛叫做圆坻,也称瀛洲,即今团城的前身,有长达“二百尺”(约合64米)的汉白玉石桥与万岁山相连。从圆坻建木桥接连太液池的东西两岸,这组建筑是古代帝王们依据神话传说中的天上仙境而建造的,寄托着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以此为出发点,环绕三宫修建皇城,或称萧墙,也叫红门阑马墙。皇城之外再建大城(即外郭城)。

  大都城宫城的位置既已确立,便将宫城的中心建筑群大明殿和延春阁,设置在宫城的中心线也就是大都的中轴线上。大内宫城正殿大明殿,是一座工字型平面的大型建筑。大明殿之后,设工字型平面的寝殿延春阁。从总体布局上,皇宫中的正殿大明殿为“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元朝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大明殿后面的延春阁是“后寝”,为正宫皇后的居所,阁中设有御榻,以供帝王和皇后休息。前后殿阁间设连廊,形成“前朝后寝”的平面布局,从而十分有力地突出了宫城的位置,充分显示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

  以此为依据,又沿宫城的中心线向北延伸至积水潭的东北岸建中心阁。中心阁是元大都的重要建筑,其位置相当于今之鼓楼的所在地。元大德九年(1305),元成宗铁穆耳兴建规制宏伟的大天寿万宁寺,把中心阁围在寺内。元成宗去世后,皇帝在每年的正月初八日要到中心阁行香,祭祀元成宗。

  由于大都的宫城依天然湖泊而建,所以宫城的中轴线与全城平面布局的中心线之间尚有一些距离。于是,又测定全城平面布局的中心,在这个中心点上竖立一个石刻的测量标志,题为“中心之台”。据《析津志》记载:“中心台,在中心阁西十五步,其台方幅一亩,以墙缭绕,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台’,实都中东西南北四方之中也。”宫城的中轴线和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台”确定后,便以包括皇城在内的一段距离作为半径,来确定大城南北两面城墙的位置。然后从中心台向西,以包括积水潭在内的距离作为半径,来确定大都城东西两面城墙的位置。只是由于东墙的位置又遇到了低洼地带,不宜筑墙,只得向内稍作收缩。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把实测的全城中心作出明确的标志,这无疑是我国城市规划史上一大创举,可称得起史无先例,也表明测量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重要。事实上,元代的中心阁和钟鼓楼也就构成了全城的中心区,大都的布局,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区展开的。

  1271年,忽必烈称帝,发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正式建国号大元。次年,忽必烈改元中都为元大都。至元二十四年(1287),筑城工程全部告成。大都新城建成后,元大都的范围包括南北两城,一个是原燕京城,称旧城或南城;一个是在中都城东北的新城。新旧二城的民事仍由左、右警巡院统一管理。自此,一座雄伟壮丽、举世无双的都城矗立在华北大平原的北端,并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繁荣,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发展成为驰名世界的大都市。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