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说说历史上那几朵“冥界之花”

发稿时间:2025-11-18 10:58: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剔红山水人物方盒上的曼陀罗纹样 (明)

  《罂粟图》 (局部 清)

  《写生罂粟图》 (局部 宋)

  今年夏天,四川昆虫学家、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在云南哀牢山考察时发现7株水晶兰。这是一种罕见且神秘的腐生植物,通体雪白、晶莹透亮,如冰雕玉琢。由于水晶兰生长于幽暗环境,每年仅40多天露出地表,其余300多天隐匿地下,所以又被称为“冥界之花”和“幽灵草”。它常与彼岸花、曼陀罗花、罂粟花并称,共列“冥界四花”之位。

  彼岸花

  “名门闺秀”硬闯“冥界”

  水晶兰过于罕见,现代人暂未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寻访到它的踪迹。

  在“冥界四花”中,彼岸花的风头最盛,单是别称就有十几个,如金灯花、两生花、龙爪花、老鸦蒜、曼珠沙华、蟑螂花、彼岸花、灶鸡花、地狱花、死人花、天盖花、剃刀花、舍子花等。

  不过它的学名却极为朴素,叫石蒜,专指它的鳞茎。宋代《图经本草》记载:“其根名石蒜,九月采之。或云金灯花根,亦名石蒜,即此类也。”明代宋诩在《竹屿山房杂部》也提及:“金灯花,苞生,根名石蒜,花红数朵为一丛,横开如张盖。”彼岸花的形态很别致,花朵盛开之时,犹如华丽的宫灯,所以古人多用“金灯”来称呼它。

  南朝文学家江淹还曾为它写了篇《金灯草赋》,赞其“金灯丽草,铸气含英”“出万枝而更明,冠众葩而不群”。当时的江淹虽被流放到偏远之地,远离了繁华都市和权力中心,但他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却不曾淡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徘徊不定,因此才会在这篇赋中羡慕彼岸花“植君玉台,生君椒室”,置身于上流。同时也可以推断出,彼岸花在南朝时期是一种名贵的观赏植物。

  北宋晏殊对彼岸花更是情有独钟,作《金灯花》:“兰香爇(ruò)处光犹浅,银烛烧时焰不馨。好向书生窗下种,免教辛苦更囊萤。”晏殊认为彼岸花如此光艳照人,就应该种在贫寒学子的书窗之下,这样他们就可以免受车胤经历过的“囊萤”之苦。此诗一出,彼岸花的格局被打开,直接上升为勤奋进取之花。“书窗种金灯”更是成为一个梗,被后世文人反复使用。如南宋文天祥“好是水天新境界,萤窗容我种金灯”,清代龚自珍“金灯出土苔花碧,又照徐陵读汉书”等。

  如此看来,彼岸花还没有成为“冥界之花”的苗头,但不代表它没有“负面新闻”。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道:“金灯一曰九形,花叶不相见,俗恶人家种之,一名无义草。”在唐代的民间,彼岸花居然如此不受待见,种植它的人直接被打上了“俗恶”的标签,并且彼岸花还被污名化为“无义草”。而唐代女诗人薛涛也曾作过一首《金灯花》:“阑边不见蘘蘘叶,砌下惟翻艳艳丛。细视欲将何物比,晓霞初叠赤城宫。”诗的最后将金灯花比作破晓时分照在青城山上赤城阁的万丈霞光,这让彼岸花的艳丽更是多了几分神秘的意境。

  那么,彼岸花究竟是什么时候成为“冥界之花”的呢?其实,这是一场“出口转内销”的文化嫁接。据传,彼岸花是从中国跟随水稻一起传入日本的,史料文献上并没有具体年代记载。传入日本后,中国的石蒜,文人笔下的“金灯”,在日本有了“彼岸花”(包括引魂花、地狱花等)这个别称。日本人因其“花叶两不相见”的特征,将生死轮回、阴阳两界以及上坟习俗等概念结合,强化了彼岸花的“幽冥”色彩,后再借现代影视动画回流。彼岸花实属误闯“冥界”,好在这不是一次单向的误读,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谋。

  曼陀罗花

  “蒙汗药祖”的毒与魅

  如果说彼岸花是误闯“冥界”,那么曼陀罗花则以毒性自证了它在“冥界”的地位。

  曼陀罗花的名字来自于梵文“mandala”的音译,所以也可称为“满拿罗”。不过到了民间,曼陀罗花的叫法就接地气多了,如洋金花、闹羊花、狗核桃等。

  曼陀罗花夜开昼合,花开之时,常以它极为美丽的外表诱惑人们采摘,但谁能想到它全身有毒。即使忍住没摘,闻一闻花香,也会让人产生轻微的幻觉。最毒的莫过于它的种子,若人类不小心误食,最快20分钟就会出现昏睡、痉挛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能会昏迷死亡,直接走向“冥界”。

  如此剧毒之花,古人还留着是因为它可作为麻醉剂使用。宋代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中记载了一个叫“睡圣散”的麻醉方剂,效果极好:“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茶酒任下。”而此方的主要成分就是由曼陀罗花与火麻花共研为末制成。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收录了“草乌散”,是用曼陀罗花和草乌等13味药组成的麻药,并且还特别注明:“服后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少些与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危亦林的“草乌散”从十余味精简到了两味:“曼陀罗花、火麻花等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可见,曼陀罗花是古代麻醉剂的主要成分。

  当曼陀罗花在古代被医学广泛使用以后,有些“另类使用方法”就找上了门。比如,现代人常在影视剧或明清小说中看到的“蒙汗药”,其核心成分就是曼陀罗花。据考证,历史上最早记载蒙汗药组成成分的可能是明代梅得春的《药性会元》,其中“羊踯躅”条下记载:“味辛,温。有大毒。其花似萱草花,甚不可服,误则令人颤抖,昏倒一昼。如用,可拌烧酒蒸三次,即无虑矣。同它罗花、川乌、草乌合末,即蒙汗药。”其中“它罗花”就是曼陀罗花。不过梅得春介绍的蒙汗药主要是用来治疗风邪疮毒疼痛以及痛风,昏倒应该是其副作用。晚清俞樾《茶香室丛抄》“风茄篇”指出:“按此药(风茄,即曼陀罗)今尚有之,即小说家所谓的蒙汗药也。”

  蒙汗药在古人笔记小说中被描述得特别玄乎,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载,林复饮下药酒,血流满地,但他服下的“乃草乌末及他一草药尔。至三日,乃生”。其另一著作《癸辛杂识》载西域产有极毒之物“押不芦”“以少许磨酒饮人,则通身麻痹而死”“三日后,别以少药投之即活”。周密在描述曼陀罗的毒性时,说吃下去的人会血流满地,昏迷三日才能醒过来。这三日,大概够中毒的人去“冥界”旅游一圈了。

  在《水浒传》中,蒙汗药的毒性并没有那么大,只是会让人迅速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需要一段时间或服用解药就可以恢复神志。如孙二娘、李立、朱贵为了劫财劫富,就会给过往商客下蒙汗药。小说中“智取生辰纲”的场景,描述了军士在大热天喝了加蒙汗药的酒后,浑身的汗一下子就没了。其实这段描述是有一定医学依据的,蒙汗药的主要成分曼陀罗花中含有东莨菪(làng dàng)碱,服用后就会产生让人汗出不畅的直接生理反应。因此,“蒙汗药”的本意就是不出汗。

  那么,中了曼陀罗花的毒后,有解药吗?《水浒传》中在描述李立调解药救宋江时写道:“急以浓甘草汁灌下,解之。”可见解药的主要成分是甘草。

  从医学麻醉剂到江湖上的“蒙汗药”,曼陀罗花堪称“冥界”最纠结的花,一边渡人回阳世,一边引人入幽冥。

  罂粟花

  从“人间奇花”到“亡国毒药”

  相比于彼岸花在“冥界”的徒有虚名,曼陀罗花的亦正亦邪,罂粟花却是将痛苦的根系扎进了近代中国的土壤,将人间直接变为冥界。

  罂粟花开起来无比绚烂,花瓣呈暗红色并具有迷幻的效果,会使人分不清现实和幻境,而它的香气又让人上瘾,难以自拔,因此它又被称为“邪恶之花”。据考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波斯的罂粟花就已流入中国。齐梁时期,陶弘景在《仙方注》里记载过一种植物:“断肠草不可知,其花美好,名芙蓉花。”李白也在诗中写道:“昔作芙蓉花,今成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里的“芙蓉花”与“断肠草”指的就是罂粟花。

  不过在唐代以前,罂粟花的种植并不广泛。唐代时期,罂粟花作为贡品从域外进贡而来,唐代人开始种植罂粟花用于观赏。为了让罂粟花发挥最大观赏价值,唐代人研究出了罂粟花的种植与养护方法。郭橐驼在《种树书》中记载:“莺粟(注:即为罂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种之,花必大,子必满。”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对罂粟花的外形有详细记载:“罂粟花有四叶,红白色,上有浅红晕子,其囊形如箭头,中有细米。”

  罂粟花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得到过不少文人的赞美。晚唐诗人雍陶在《西归斜谷》中写道:“行过险栈出褒斜,历尽平川似到家。万里愁容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这里的“米囊花”就是指罂粟花。晚唐诗人张祜《江南杂题三十首》:“碧抽书带草,红节米囊花。”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推断出,在晚唐的成都与江南等地区,已种植罂粟花。

  至宋代,罂粟花既是观赏植物,也是一种药材。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提到:“罂粟米性寒,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服食人研此水煮,加蜜作汤饮,甚宜。”王磟《百一选方》也详细记录了用罂粟治疗痢疾的药方。苏辙还在《种药苗》中记叙了他亲自种植罂粟的经历。此时,罂粟花还只是发挥了它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到了明代中后期,徐霞客曾在白云山下看到了大片的罂粟花,大为震撼,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莺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然而,这一时期的罂粟花作为“冥界之花”已经开始绽放出它邪恶的一面。

  明代人从罂粟的蒴果内提取一种白色的汁液,而这白色的汁液正是鸦片的主要原材料。鸦片的别名为“阿芙蓉”或“合甫融 ”,是阿拉伯语“afyun”的音译。在明代,鸦片最早被记录于《蟫精隽》,其中“合甫融 ”一条记载道:“海外诸国并西域产有一药名‘合甫融’,中国又名鸦片……其价与黄金等。”从这里可以看出,鸦片已作为一种“价同黄金”的商品在广东、福建、浙江、四川等地流通。而罂粟中的吗啡成分,具有高度的成瘾性,长期食用含有罂粟壳的食物或吸食罂粟制品,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从而成为一个“瘾君子”。同时,罂粟中的毒素会攻击人体内多个脏器,尤其是对肝脏和心脏的损害极为严重,吸食者还会出现发冷、出虚汗、乏力、犯困等症状,甚至会引起精神失常,出现幻觉,呼吸停止。

  罂粟花自此从名贵的观赏花卉变为了祸国殃民的“冥界之花”。自明末崇祯帝起就已颁布了非常严厉的禁令,规定“民间不许种植,商贾不得贩卖;违者与通番等罪。”后清代的雍正、嘉庆、道光都对吸食贩卖鸦片制定了极为严厉的法规。罂粟无疑是所有“冥界之花”中,将虚幻的幽冥化为最惨痛现实的那一株。

  “冥界”源于古人浪漫的想象,他们认为生命的终点并非是一片虚无,而是长着奇花异草的幽冥之境。“冥界四花”并非源自古老的文化概念,而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现代神话。现代人之所以热衷于谈论它们,或许是在科学与理性之外,对未知世界的浪漫遐想与心灵寄托。

  文并供图/金陵小岱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