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谢洋 实习生 蒋灿)“2015年我返乡创业时,整个黄姚豆豉产业年产能仅一两百吨,产值不足1000万元。2024年,仅我们一家企业的产值就接近1000万元,整个产业产值突破3000万元,翻了3倍。”提起旅游发展对豆豉产业的带动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杨晋记豆豉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向前难掩兴奋。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壮美广西·打卡魅力四射新八桂”文旅融合主题采访团来到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黄姚豆豉是“昭平三宝”之首,因产地在黄姚镇而得名。长期以来,当地相关部门一直在保护中传承这一传统美食。2008年,黄姚豆豉加工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黄姚豆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19年黄姚古镇成立昭平县黄姚豆豉产业协会,2021年建成黄姚御豉文化体验馆。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昭平县黄姚豆豉成功入选。

黄姚古镇内,居民叫卖黄姚豆豉等特产。蒋灿/摄
徐向前表示,近年来,随着黄姚古镇创5A级旅游景区成功,连贺高速公路(广西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开通,以及2023年昭平县政府出台《昭平县黄姚豆豉全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当地的豆豉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
文旅融合不仅激活了黄姚豆豉产业,更让古镇民生持续改善。2014年从广州来到黄姚古镇开民宿的黄炎忠,见证了古镇的十年变迁。“刚来的时候配套不完善,游客多了就停水停电,现在道路、污水处理、水电供应都日趋完善。今年民宿年均入住率稳定在60%,节假日一房难求。”据统计,今年1-10月,黄姚古镇接待游客138.12万人次,同比增长26.57%。旅游热潮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零售等产业发展,让村民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稳步提升。
为守护古镇的独特魅力,当地坚持“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理念,对59个文物点实行分级保护,重点呵护黄姚豆豉制作工艺、放灯节等6项非遗项目。从豆豉产业的复兴到民宿业态的繁荣,从文化保护传承到居民增收致富,黄姚古镇正以“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