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金币文化 >> 正文

南唐“开元通宝”:我国最早的“对钱”

发稿时间:2023-04-25 16:56:00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对钱是指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用两种或几种不同书体的文字配对制作的同一钱文的年号钱,南唐“开元通宝”,铸造了中国最早的“对子钱”。

  “开元通宝”钱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这种“开元通宝”钱中的“开元”并非皇帝的年号,而南唐“开元通宝”则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璟所铸,为年号钱。

  唐末天下大乱,藩镇割据混战,宦官之乱、黄巢起义、朋党之争让大唐帝国又一次进入了大分裂的五代十国割据时代。在这段复杂的历史时期,每一个独立的政权都会发行自己的货币,导致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种类繁多。彼时南唐国力强盛,货币发行量较大,其他政权的货币发行量相对较小,时至今日,留存下来的也不多见。

  李昪是李璟的父亲,他在位时与邻里邦交关系融洽,对内采取保境安民的国策,休兵息戈,把南唐治理成十国中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盛世小国。曾铸造钱币“大齐通宝”,据传仅见两枚,一枚“缺角”,一枚“四眼”,均已下落不明。今东北地区又见一枚,为古泉至宝。

  李璟即位后,与父亲李昪一贯持保守的政策大相径庭,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了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南唐一度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疆土最大的小国,最兴盛的时候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多万。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李璟号称“文艺帝王”,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小楼吹彻玉笙寒”,是他流芳千古的名句。李璟一表人才、貌比潘安,史家形容他“音容闲雅,眉目若画”。李璟好读,多才多艺,经常与其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的才艺也体现在钱币上。李璟对钱币的书体颇为讲究,在继承唐“开元通宝”的基础上,铸造出中国最早的对钱:隶书“开元通宝”和篆书“开元通宝”,即同一种钱币名称,两种不同的钱币书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该词为鼎鼎大名的“千古词帝”李煜所作。李煜是继李璟之后南唐最后一个君主,公元971年,宋太祖灭了南汉后,李煜主动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公元975年,宋兵攻占金陵,李煜奉表出降,南唐政权正式灭亡。

  南唐“开元通宝”基本延续了中唐货币的特点,在继承唐代“开元通宝”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铸造了中国最早的“对子钱”。隶书基本沿袭唐制,从书体上看,与唐“开元通宝”没有多大区别,工艺不如盛唐“开元通宝”精整,其特点是宽缘,字平夷,不深俊,常有流铜。优美的篆书为徐铉所书,字体纤细齐整,方中见圆。据传这种篆书对后世的玉箸篆和铁线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隶篆成对的铸币风格也为宋代的“对子钱”奠定了基础。无论隶书还是篆书,做工均异常精美。铸造工艺是五代钱币中的佼佼者,有光背、星月、背四出、阔缘大钱。因铸量较大,故收藏市场上该币价格偏低,十元到几十元不等,笔者所见仅有一种折十大钱超过万元。篆书“开元通宝”精美绝伦,存世数量也远少于隶书,价格在百元以上,一种近似于篆书“开元通宝”的“开国通宝”价格万元不等,有做伪者用篆书“开元通宝”将篆体的“元”字改刻成篆体“国”字,足以乱真,收藏时要特别小心。另外还有背四决纹的,价格也比普品高出许多。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