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金币文化 >> 正文

历史上的伪币流通与政府应对

发稿时间:2025-04-18 16:53:00 来源: 金融时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行和流通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即便是降低钱币本身的价值,诸如减重,或者将铜材替换成廉价金属,它也仍然可以继续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于是,为了谋取更多利润,一些不法之徒开始降低货币的金属含量与成色,这就是常见于史书记载的盗铸,也就是我们现在广义范畴的伪币。

  北宋“圣宋元宝” 图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古代货币作伪沿革

  我国古代货币作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国“地薄人众,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大概意思就是说,中山国的民俗气氛并不好,群众大都不劳而获,要么起来杀人劫物,要么挖坟盗墓、制作赝品、私铸钱币。1979年,中山国灵寿故城考古发现许多钱范(铸造钱币的模具),这些钱币均为战国时期邻国——赵国流通的圆足布,赵国的货币标准重量约17克。中山国虽然铸造的圆足布外表与赵国完全相同,但重量却相差不少,仅有12克重,而且钱币文字不清晰,并不经过打磨工艺。由此可见,中山国偷偷仿造赵国的货币,以重量低于标准货币的劣币投入市场,以谋取小利。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对货币也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一枚货币标准重量为十二铢,面值为“半两”,并且实行黄金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我们今天看到秦国钱币的实物,半两钱通常大小不一,制作并不规范整齐,说明此时已经开始有盗铸钱币的现象。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大批秦代木简,其中就有官府破获私铸钱币的案例:“某里士五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来诣之。”具体意思为,某地方兵士甲乙二人发现有丙丁两人私铸钱币,便将丙丁连同使用的铸造工具一起送往官府治罪。

  汉承秦制,继续使用半两钱。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汉初的社会经济极端凋敝,市场中的钱币大都供应不足。与此同时,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很多矿产资源荒芜废弛,国家因此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铸造钱币的任务。于是,统治者采取“使民放铸”的政策,民众可以私自铸造钱币,由于无人监管,便出现了“市肆异同,钱文大乱”(《汉书·食货志》)的局面。这种局面持续时间并不长,元狩五年,中央下令郡国铸钱,从此五铢钱便被确定为新的货币单位。与此同时,盗铸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政府于是制定严峻的法律,但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史书称,“盗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形。

  宋仁宗天圣元年,设立交子务,我国历史上第一张纸币由此诞生。伴随着纸币的产生,伪币也随之出现,史书中多次出现伪造交子的记载,而且由于“以伪造犯法者多”,竟然使得皇帝“废欲不用”。南宋淳熙四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假钞贩子出现了,此人叫蒋念七,在广德军伪造了会子四百五十道,后又同黄念五一起伪造了九百道,被捕后被官员救出,藏在官员家里,在官员的荫庇之下继续从事老本行,伪造纸币,直至最终案发。

  明清两代,由于较多使用白银和宝钞,因此铜钱时铸时停。此时民间市场上开始出现假银锭。伪银主要是从两方面做手脚:一是想方设法降低银两的成色,由于过去人们认定银两成色的方法是看银两铸成后在表面形成的纹路,因而就在这方面做假。二是在银两的重量上做文章,就是千方百计地将一些其他廉价金属加入银锭之中。由于假银锭日益猖獗,严重地影响到了市场正常交易,这个时候有一个叫陈怀轩的浙江人,将他从书坊中买的一本关于如何鉴别真假银两的书抄录下来,取名为《新刻江湖杜骗术》,教人们如何识别真假银锭,这也是已知的中国最早一部鉴别真假银两的著作。

  伪币出现原因探究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均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律法以防止伪币的流通,但为何屡禁不止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货币作伪属于暴利可图的一项活动,利益的驱使是一切经济犯罪的原动力。清末文人黄钧宰在其笔记《金壶七墨》中曾记录,咸丰五年,路过清江县,见到县衙私自销毁制钱改铸造为不足值的当十钱,而一旦当十钱因贬值无法流通的时候,又镕毁大钱,掺杂以铅砂杂质,铸造更小的钱。作为管理部门的机构为了追求利益都这样公开私铸求利,更何况普通的小民。

  其次,货币流通存在供需矛盾。有的历史时期,货币的铸造量达不到市场的需求,产生物多钱少的现象,这就会导致钱荒,此时钱币的购买力就会大于一般情况下的购买力,这个时候民间就私铸钱币,使得伪币混迹于市场得以流通。

  再次,我国古代钱币的铸造并不属于技术要求十分高的工艺,很多时候,民间私自在家即可以铸造钱币,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与此同时,官府铸造的钱币有时粗糙,这就使得私铸钱更加易于模仿,在市场流通中增加辨认难度。

  古代伪币的惩处与防范

  伪币的滥发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毒瘤。因此,历代政府均十分重视对货币作伪的惩处与防范。一般情况下,政府会颁布刑律,严禁伪币的制造和流通,很多历史时期,一旦发现钱币私铸现象,都是可以杀头的。有的时候,朝廷严格控制了币材的产区,不允许民间私自挖矿,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作伪之源泉。

  与此同时,政府加强货币的防伪功能,诸如宋代的交子,不仅可以提高印制纸张的质量,甚至还偷偷做一些暗记。到了明清时期,政府专门设置一些机构,查验市场上的银两质量,有效地监管了市场。

  时至今日,假币问题仍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困扰的经济毒瘤,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伪者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各种假币层出不穷,甚至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也给民众带来不小的麻烦。打击与遏制货币伪造现象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决不可等闲视之。为此,专门了解古代货币的作伪现象,了解古代对于假币的防范措施,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需要,也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