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所有关心过自己的人
托尔斯泰的《复活》对周大新的影响之深,成为他在文学创作中的动力之一。“最早读《复活》是在连队,连长常偷偷在床上看,我们借他也不让。后来趁连长出去,我悄悄拿到那本书。书没有封面,可是书里的爱情生活非常吸引我。这部书征服了我,让我好长时间都在想这个事。我想要能写这样的书该多么了不得!”后来,周大新才知道,这部没有封面的书是托尔斯泰的《复活》。他又从内部书店买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震撼了周大新,他忍不住又买来了托尔斯泰的所有中短篇和《安娜·卡列尼娜》。他说:“他的所有作品都体现一种爱。不要条件地爱他人。这思想很合我心意。人是很需要这样的,他从思想上影响你。”
成长道路中,沈从文对周大新的影响不可不提。周大新最早读过沈从文的《鸭子》。像遇到托翁的作品一样,周大新把沈从文的所有小说散文都找来了。花城出版社出过的沈从文文集他全读完,觉得书里有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似。“我熟悉的就是普通的农民。他写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相仿,他的路子值得我研究并去走。我的很多作品也写底层小人物的悲苦无奈。”
从事创作多年,周大新对于自己遇见的好编辑,一直心存感激。解放军出版社刘林编辑,比周大新大一两岁,当时周大新将《汉家女》交给他时,心中忐忐不安。因为他自己明白,作品中的一些描写有些人可能接受不了。但是刘林果断地决定刊发,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和争议。“如果刘林当时pass掉我可能就不写了。《走廊》写了真正的战斗,这部作品也引起很大麻烦,也是一位编辑给予我支持。他们有眼光,给我很多鼓励,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也就不干了。我对他们充满感激。跟我交往的编辑,我都记得他们的名字。”周大新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很多人的关心扶持。尤其是创作初期,在作者自信心不强时,如果不是遇见好编辑,可能就立不起来。而他本人第一部长篇写完后还写了剧本,却都以失败告终。他也曾怀疑自己,是否是干写作这个行当的料。“我就是赌着一口气写,慢慢地有了发表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