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墨像》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书作者凡悲鲁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孙立军的笔名,“梵高热烈主观、徐悲鸿奔放宣泄、鲁迅抒情讽刺”,孙立军年少时最爱梵高、徐悲鸿、鲁迅三位大家,“凡悲鲁”另解字义还可作“历经凡间悲喜依然心性率真”之意,也如其画作,画中是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也有作者本人的任性坦率。
孙立军现场展示24秒即兴创作
在发布会上,孙立军现场展示了24秒即兴创作:不到半分钟时间里,在一片剪裁好的废弃的快递纸壳上,一副水墨肖像画便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也是对《墨像》中创作过程的复刻,让在场所有人为即兴创作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墨色凝香,像摩人生。《墨像》画册作为孙立军“墨”系列三部曲的第二辑,收录了作者自2020年以来创作的200多幅水墨绘画作品。与《墨迹》相比,《墨像》更加聚焦对人物面孔的描摹。面孔作为视觉符号是个体识别度的重要构成,在现实生活中它与外部环境和信息互动,呈现出个体即时性的反应,因而鲜活灵动且富于阐释空间。对于画册名字“墨像”,孙立军的解读充满意趣而又贴近生活:“墨”代表了无限可能性的笔尖自由,代表了在生活的空隙时间里信笔挥墨的即兴创作;“像”则指画册中所呈现的人物的面孔。
孙立军希望借由《墨像》传达给读者一种在当下保持敏锐生活感受力的期许,“愿当代创作者无论是通过笔墨、文字、影像抑或是其他,真正地去行走、去关照、去感受、去记录,进行扎根于生活,彰显生命机理的创作,传递人间朴拙无华但熠熠生辉的真、善、美。”孙立军说。
《墨像》中大多都是老农的面孔,这与作者童年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有关,孙立军每年都要在繁忙的事务中挤出一定时间回到乡野,在那里他体会到了一种不存在于都市人身上的力量,“他们在阳光下暴晒的古铜色皮肤,面部被岁月雕刻的纵横沟壑,你能从中读出生活的痕迹、生命的厚度。”
孙立军表示,“我向往那种用力活着的状态,因而我希望能够用饱含我力量与感怀的画笔,将老农脸上的沟壑、骨骼的结构、毛发的长势描摹出来,有时会用特写的方式放大他们的标志性特征。但我在作画时会有刻意避开他们的眼睛,我希望能够单纯地描摹他们带给我的感受。不过,每每完成一副人像,我总能从眼睛的缺席中感受到不同的眼神与人物的情态,这种体会是很奇妙的。”
即兴是关乎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即兴而舒展的创作状态。《墨像》中的画作,笔墨媒材往往是信手拈来,纸张有画框衬纸、信封甚至餐巾纸,晕开干墨的水有时是手边的一杯茶,这种即兴而生的创作是孙立军近年来一直努力践行的理念。在创作时,孙立军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往往在短暂的休息时间,灵光乍现,一气呵成。《墨像》一书,在信息时代回归笔墨,回归即兴之态,既是作者对文化基因的致敬与传承,也是关乎创作主体与艺术真实的现实思考。
《墨像》新书交流会暨签售会现场合影
据悉,孙立军多年来热心公益,始终坚持为公益事业贡献心力。此次新书发布会现场也举行了图书签售公益行动,签售所得资金会作为善款用于公益事业。
世界著名CG艺术家、东京大学教授河口洋一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教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书安,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客座教授、动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莉莉等嘉宾出席发布会。(记者 李川)